詹建俊油画怎么鉴别 詹建俊油画在香港市场怎么样
詹建俊油画怎么鉴别 詹建俊油画在香港市场怎么样
1953 年他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毕业后留下来到研究生班学习,一起在研究生班学习的有靳尚谊、汪志杰、赵友萍、刘勃舒、李宏仁……第一年不分专业,董希文给大家教素描,这一年的素描学习对他后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第二年分专业,詹建俊和汪志杰、刘勃舒分到国画专业学习,当时叫彩墨画系。蒋兆和教我们用毛笔水墨作人物写生,还有老师教我们花鸟画。1954 年春天,中央美术学院和华东分院组成"敦煌艺术考察团",由叶浅予先生带领去西北考察,目的是培养未来国画教学的骨干力量,詹建俊被选其中。
同行的有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的老师金浪、史岩、邓白、李震坚率领的研究生周昌谷、宋宗元、方增先。他们在莫高窟研究、临摹了大量壁画。
从敦煌回到北京后,彩墨画系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敦煌壁画临摹作品观摩展览"(上世纪50 年代初期的展览似乎都叫"观摩",以表示尚不成熟),同时展出了考察团师生在西北画的彩墨写生。
他们临摹的敦煌壁画,全部由学校陈列馆收藏。这是詹建俊第一次到西北,西北高原宽广豪放的风土人情使他十分激动。敦煌的壁画,兰州的彩陶和黄河上的羊皮筏子,高亢婉转的甘、青民歌"花儿",甘南草原的辽阔明朗的天地和热情粗犷的藏族牧人,西安霍去病墓的石刻,都给他留下了永远不能忘怀的印象,并成为他日后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源。
同行的青年艺术家,也都从西北之行中得到了丰厚的报酬,浙江画家周昌谷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金奖的作品《两个羊羔》,就是根据甘南草原的印象画成。
从西北归来,詹建俊的艺术道路出现转折。文化部举办油画训练班,聘请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来华执教。各地高等美术院校从青年教师中选拔油画训练班学员,詹建俊成为中央美术学院选中的学员之一。詹建俊考入艺专时,本来就报考西画系,现在"组织"调他去学西画,他当然愉快地服从调遣。
这使叶浅予感到遗憾,因为詹建俊是他所相中的发展新中国画的苗子,在一年来的学习中成绩优异。多年后,叶先生在回忆录中写道:"这年九月从甘肃回到北京时,学院已聘来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办起了油画训练班,这对青年有极大吸引力,詹建俊脱离了我的小小班子,转到油画训练班去了。
"叶浅予后来还半开玩笑地说詹建俊是"叛徒"。当年动员詹建俊进入彩墨画系研究生班的是叶浅予先生,但1954 年找詹建俊谈话,通知并动员詹建俊去学油画的也是叶浅予先生。作为学员的詹建俊,哪里知道老师是违心地执行领导决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两度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对于后来从事油画创作的詹建俊并不是走弯路。他从中国画的观念、技法得到诸多启示,这些都汇入他后来的油画创作之中。他曾经说过:"西方的表现主义相通于中国的写意画,中国的大写意其实就是东方的表现主义。"他的油画作品中的表现性笔法和表现性结构,是他个人艺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往往来自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笔墨精神。
马克西莫夫不是当时苏联画坛最有声望的画家,但他确实是一个尽职尽责的绘画教师。可以说,在他之前,还没有哪个外籍教师像他那样严谨而系统地向中国学生传授绘画技法与知识,并获得那样显著的成果。多年以后,詹建俊觉得他在油画训练班的主要收获并不是艺术思想上的改变,而是对油画技术的掌握,对形体结构的掌握,对色彩关系的掌握。
在此之前,大家对欧洲绘画的了解非常有限。马克西莫夫经常在课堂上作示范,也经常为学生改画。他非常重视外光作业,这在过去的中国油画教学中恰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在马可西莫夫的要求下,每个学员买了一把伞、一支标枪,外出写生时把伞插在地上,在伞影下写生,常常引来许多围观者。虽然马克西莫夫在艺术上存在着苏联艺术界共有的某些局限,但他在中国的教学活动的重心是绘画技法,而不是艺术思想。
他很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油画训练班的学员也并不都追随马克西莫夫的绘画风格。在油画训练班的学员中,詹建俊的画风是最不像马克西莫夫的学员之一。他选定的毕业创作题材是表现开垦荒地的青年生活。
上世纪50 年代前期,在苏联和中国的报纸、刊物、电影、广播中,常有关于开垦荒地的报道。在当时青年人的心目中,去遥远的边疆开荒,是具有浪漫色彩的、建设理想中的新生活的伟大事业。詹建俊从报刊上看到有关北大荒垦荒的报道后,为青年人迎接生活挑战的热情所打动,决心以垦荒青年为绘画创作的主题。
为了深入了解情况,他参加了京津青年赴北大荒开荒动员誓师大会,随后与油画训练班的同学、浙江画家汪诚一一道,背起沉重的行李,去北大荒体验生活,收集绘画素材。汪诚一也选定垦荒生活为毕业创作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