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济老婆 【近现代?杨昌济】赢得毛泽东衷心敬佩的老师
杨昌济,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杨开慧的父亲。曾赴日本、英国留学。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进步青年,鼓励他们努力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后导致新民学会成立。任北京大学教授期间,协助蔡和森等筹措赴法勤工俭学旅费,介绍毛泽东去北大图书馆工作,以"欲栽大木拄长天"诗句明志。
著有《劝学篇》等文,译有《西洋伦理学史》等书。他最钟爱的两个学生:蔡和森和毛泽东实现了他"欲栽大木拄长天"的宏愿。
杨昌济,1871年4月21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名怀中,字华生。伦理学家,教育家。1898年就读于岳麓书院,不顾山长阻挠,毅然加入进步团体南学会,努力宣传新学、新政,赞同谭嗣同的"以民为主"的政治思想。
戊戌变法失败后,避居家乡,研究经世之学。无论是研究学问还是做人,都具有坚忍精神,他说:"吾无过人者,惟于坚忍二字颇为着力,常欲以久制胜。"他的这种精神,学子们称为"达化斋法门"而竞相仿效。
正当杨昌济隐居乡间,感到彷徨苦闷、前途渺茫的时候,他的好朋友、著名革命党人杨毓麟从日本写来了一封信,要他东渡日本,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1903年农历2月初,他从长沙乘船漂洋过海,奔赴日本。
杨昌济回国时,正值立宪派政客谭延督湘,谭见杨昌济学识渊博,又先后留学"东洋"、"西洋",在教育界具有一定声望,为网罗人才,便想请他出任湖南省的教育司长。可是,经过近十年留学生涯的杨昌济,在国外耳闻目睹了资本主义国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的状况,深感中国教育的落后,人才的缺乏。
因之,他无心参政,决心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走教育兴国的路子。于是,他推辞说自己久居国外,对国内情况不甚了解,同时又缺少行政才能,谢绝了谭延闓的聘请,而选择了一个冷冷清清的职业———当了一名学校教师。先后应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等学校之邀,在长沙任教五年之久。
在湖南高师从教期间,杨昌济以"以直接感化青年为己任,意在多布种子,俟其发生","悠悠万事,无此为大"。他除了引导学生研究哲学,树立向上的人生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改良社会,改良人心风俗之外,还与大家一起讨论"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等问题。
而所有这些活动的结果,促使了中国著名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的成立。可以说杨昌济是新民学会的精神导师,他引导蔡和森、毛泽东等走上民主革命之路。
在第一师范教书期间,杨昌济的学生数以千百计,但却对毛泽东尤其欣赏。泽东探求"宇宙、人生、社会"大本大源的执著精神,顽强的意志,非凡的胆识,特殊的领导和组织才能等令杨昌济刮目相看,在他的日记中评价毛泽东"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
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之间的情谊日渐加深。杨先生不仅以他的哲学和伦理学思想,熏陶了毛泽东这个青年学子,尤以他高尚的人格、廉洁的节操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赢得了毛泽东的衷心敬佩与爱戴。毛泽东日后称他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师","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杨昌济经常以爱国和进步的道德思想教育学生,引导他们做有益于社会的光明正大的人。杨昌济教育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精神,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并善于"自理其身";要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不自甘沉沦。
杨昌济还教育学生要注重身体力行的作用,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树立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就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讲求实际。他还认为,要做到身体力行必须珍惜时间,兢兢业业地按时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强调"凡事有可今日为之者,即宜今日为之,断不可留待明日,有因一日之迟而误事机者矣。
且明日又有明日当为之事,今以今日当为之事留待明日,是先夺去明日一分之日力,而明日当为之事必有不能即办者矣。如此逐日积压,事愈多而心愈纷,如欠债然,将终身无有肃清之一日"。杨昌济的这些话语充满了时代的紧迫感,激励着一代青年人去自强不息地奋斗。
毛泽东对杨昌济评价极高,称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他一生以发展教育为己任,"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