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帅之女叶向真:父辈分歧不影响后辈团结
今年是叶帅诞辰110周年和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沧桑百年,回归十载——叶剑英元帅生平与香港回归展览》近日在香港大会堂展览厅展出,叶向真等亲属参加了开幕式。5月31日,一向低调的叶向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叶帅生平与香港回归”是纪念叶帅诞辰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几年,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展览在香港越来越多。您80年代来到香港生活过。对香港回归,您有怎样的认识?
叶向真(以下简称“叶”):回归,不能光是一个形式上的回归。要从思想、文化、历史上,把香港和中华民族连接起来。不了解这些的话,永远是连接不起来的。
过去英国人在的时候,不重点进行宣传,或者有意不宣传这些。回归后,香港人慢慢地在了解中国的历史。如同一个孩子从小在别人家里寄养长大,回来后跟父母的感情,肯定跟从小在身边长大的孩子,是不一样。他要跟父母生活一段时间,了解父母,这个默契才能慢慢产生,在心理上才能认同——这才是真正的“回归”。
记:今后,香港还有哪些方面值得内地借鉴?
叶:我觉得,香港在法制管理、公民道德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应该发挥出来。在香港,十几年前,你在地上扔一个易拉罐,马上有人捡起。我们以前在深圳拍电影,深圳的水库直接供水到香港,一些国内的演员喝完饮料随便往水库里一扔。剧组里的香港人看了很着急:“不要啊,这水是供我们香港用的。”这一个水库的水流到香港就净化了,但是他为香港整体的利益想。香港人的这种教养,这种公德心,是他们的无形财富,就是他们的骄傲。
东西方文化在香港融合,应该把其中最好的东西发挥出来。香港人有时感觉自己被边缘化了,其实,香港人应该有信心,自己去深挖自己的强项。
记:5月13日,叶帅诞辰110年纪念活动在广东梅州举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林彪、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及地方领导人的后代或亲属几乎都参加了。我们看到,很多人对这次聚会的评价是“难得”、“人来得空前的齐”。
叶:这次来的大概有80多位“红色家庭”的后人。叶帅为人是“以和为贵”,北京的土话就是说他“人缘很好”。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与他意见不同的人,甚至对方是错的,叶帅从来没有说要对人家怎么样、或者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
过去,父辈们出现意见不一致,一定程度上是路线上的分歧,这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时代的影响、历史的局限性所造成的,这些不应该影响到后代的交往。而且,后人从父辈嘴里听到都是对叶伯伯很正面的评价,慈祥和善,非常能团结人。
记:大家为缅怀叶帅而来。这次大聚会是否也希望推动一些人消除隔阂?
叶:来参加的人都很高兴、很兴奋。因为,有些人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聚会的话,搞不好一生都要躲着走的。比如说那天,毛远新(毛泽东的侄子)也来了。在“四人帮”倒台的时候,他也是其中一度被审查的,当年抓他的人,那天也在场,大家握手、照相。
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机缘的话,双方见面,不好说话,可能就躲着对方。但在这么一种“和”的气氛下,众目期待,大家都在促成他们化解(恩怨),彼此就有了一种感觉:“我们必须要握手了”。
这次大聚会体现了:虽然父辈们曾有不同政见、不同认知,比如在上世纪50年代,叶帅和陶铸也曾对广东土改问题的看法不一致(注:1986年10月,叶帅逝世时,中央就叶剑英领导的广东土改问题,做了公正的结论)但是后辈们还是很团结的,我们家人和陶铸女儿陶斯亮一直很要好。
记:红色家庭的后人们,现在的处境大体怎么样?
叶:每个人的处境、生活方式,不是完全一样的。父辈所在的环境和条件,完全不能决定后辈的。各人走各人的路。有人就走得很好,有人就一般。但总的来说,可能相对于别的阶层来说,还是不错。因为政府相对地照顾。我觉得,无论如何,他们的父辈对中国的革命、对中国的人民作了贡献,还是很光荣的。
本报记者 许黎娜 实习生漆青梦 通讯员 卜穗文
叶向真,笔名凌子。1941年出生于延安。叶剑英的二女儿(叶帅其他子女分别为叶选平、叶楚梅、叶选宁、叶选廉、叶文珊)。1981年,导演电影《原野》,该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世界最优秀影片推荐”的荣誉。此后,叶向真在导演了《风吹唢呐声》、《三宝闹深圳》等几部影片后离开了电影界。叶向真现居北京,致力于推动儿童经典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