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拓荒牛雕像梁湘 深圳新闻界拓荒牛

2017-05-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他的人生很精彩,学生时代就被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接见过,当记者时又随行采访过邓小平.彭真等中央领导人.他为体验市民乘车难在公交车上被挤断一根肋骨."因工作上的关系,三十多年前我就认识李通波了.他大半辈子战斗在特区新闻战线上,热情宣传报道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成就.最近作家高艺豪为他写了传记,要我写个序言.我认真阅读了书稿,觉得书中记述的李通波在深圳特区初创时的一段历史,特别生动感人,这对青年一代尤其是年轻记者,是可以从中获得教益的.因此我愉快地接受了.创建深圳经济特区是"文革&

“他的人生很精彩,学生时代就被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接见过,当记者时又随行采访过邓小平、彭真等中央领导人。他为体验市民乘车难在公交车上被挤断一根肋骨。”

因工作上的关系,三十多年前我就认识李通波了。他大半辈子战斗在特区新闻战线上,热情宣传报道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成就。最近作家高艺豪为他写了传记,要我写个序言。我认真阅读了书稿,觉得书中记述的李通波在深圳特区初创时的一段历史,特别生动感人,这对青年一代尤其是年轻记者,是可以从中获得教益的。因此我愉快地接受了。

创建深圳经济特区是“文革”刚刚结束不久,人们的思想还处于僵化状态时候。那时以梁湘为代表的第一届深圳市委坚决执行中央指示,对邓小平提倡创立的这个经济特区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终于“杀出一条血路”来。对此,当时无论省内还是中央,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态度,积极拥护者有之,怀疑观望者有之,抵制反对者也有之。

在国外,日本的《读卖新闻》 发表了“深圳能不能长命?”的文章,代表西方媒体提出了很多尖锐的问题。意大利共产党、苏联共产党以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也都质疑社会主义国家要不要搞经济特区。

这就迫切需要有新闻媒体和记者能够把深圳特区建设的真实情况向外界介绍和传播。而那时深圳财力、物力和人力都不足,想办份自己的报纸是不可能的,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在深圳没有新闻媒体的情况下,率先决定设立深圳记者站,并派来李通波担任首任站长。因此,李通波很自然地成为深圳经济特区首位记者。

面对社会上的是是非非,《南方日报》冒着风险正面报道深圳特区,李通波拿起笔杆冲锋在前,都需要有很大的勇气。

那时候,反对办特区的声音是很强烈的。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辛辛苦苦完成了私营社会主义改造,现在又回过头来搞个体所有制,搞私营企业,让香港和国外的资本家又回来剥削我们工人阶级了。那时深圳市委的官方渠道,是一年两次向广东省委、向特区办汇报工作。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官方渠道了。

对省和中央主要领导人来说,他们更需要了解深圳的真实情况,才能制订出指导性的政策来。但他们都住在广州住在北京,不可能经常来深圳,有了省委机关报这个权威媒体,有了李通波这个驻深专职记者明察暗访,深入实际写出了大量的报道,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及时回答了社会各界乃至各级领导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使那些原来对特区持怀疑态度的人逐渐变成支持。因此才有了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亲临深圳视察。

中央这些主要领导人来了之后,亲眼看到深圳特区热气腾腾的建设场面,日新月异的建设风貌,终于高兴了,心里踏实了。邓小平发出“不走回头路”的最强音,表达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他老人家还挥笔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这极大地鼓舞特区建设者和全国人民,使深圳特区跨上了迅速发展快车道。这些都与《南方日报》早期旗帜鲜明支持深圳特区,与李通波以及他的同事连篇累牍报道深圳特区建设成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反,如果他们当时写的都是那些负面的东西,甚至不断写黑报告写鸡蛋里挑骨头的内参,把深圳说得一塌糊涂,人家一看心都凉了,也许谁都不会来,谁都不关心支持你,也许干脆把特区关掉算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李通波功不可没,作用无可替代,是当之无愧的深圳特区第一记者。

这本传记还真实记录了深圳特区创建初期和谐的社会风气,歌颂和谐的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1981年到1988年,我担任深圳市委第一任秘书长,同时担任了首席新闻发言人。从那时起,我与李通波在工作上就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当初深圳到处都是荒山野岭,工作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上下群情振奋,精神抖擞。

市委领导办公场所不是森严壁垒脱离群众,而是门户大开,无论是记者还是普通市民,敲门就可以进去,根本不存在秘书挡驾的问题。李通波作为《南方日报》深圳记者站站长,可以列席市委常委会,市委领导对他都非常熟悉,他找我们任何一位市领导采访就更容易了。

当时,我和李通波都是从广州调过来的,家都在广州。市委的大多数领导同志,也都是单身一人,都住在市委招待所,都在一个大食堂吃饭,都在一大锅清汤里捞青菜叶子,那会儿青菜叶子太稀有了。虽然那时物质生活比较贫乏,但上下领导没有人搞特殊化,更不存在以权谋私。

李通波的人生很精彩,他学生时代就被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接见过。他当记者时又随行采访过邓小平、彭真、李瑞环等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物。他为体验市民乘车难在公共汽车上被挤断一根肋骨。他写批评稿被肇事者拆掉南方日报记者站招牌,轰动了国内外新闻界。

他采写的新闻作品,不少还获得省市和全国好新闻奖。《南方日报》创刊六十周年时,从已发表数万篇作品中评选“六十年六十篇”精品代表作,他一个人居然获得两篇。在深圳,是他在报上最早提倡发扬特区“开荒牛精神”、“致富思源”,最早将深圳的“工人实行合同制”、“干部取消终身制”、“厂长不吃大锅饭”、“工程实行招投标”、“酒店开展微笑服务”……这些开放改革的新鲜事物报道出去,影响全省乃至影响全国,为内地改革开放提供借鉴,李通波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深圳新闻界拓荒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