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口腔毛状白斑症状 怎样进行检查和治疗呢
毛状白斑是指发生在舌侧缘的一种呈毛状的白色斑块状损害,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变,又称口腔毛状黏膜白斑、口腔舌侧湿疣。常见于同性恋、异性恋、吸毒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者以及HIV感染的性伴侣等人群中。在20至50岁之间高发。毛状白斑是艾滋病特异性相当高的早期临床症状,患者无自觉症状或伴轻度烧灼疼痛感。
病因
毛状白斑由EB病毒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EB病毒与人类乳头瘤病毒混合感染、或者人类乳头瘤病毒合并疱疹类病毒感染引起。本病常发生于舌侧缘,由于这一区域的朗格汉斯细胞存在生理性缺乏,从而导致这一部位抗体的抵抗能力降低,易被上述病毒侵袭。CD4+细胞功能低下是病毒易于增殖、扩散,引起上皮的过度增殖,因此临床可见舌部的角质突起和毛样白斑。
临床表现
毛状白斑是艾滋病特异性相当高的早期临床症状,20%艾滋病患者可伴有毛状白斑。毛状白斑常见于舌侧缘,其次是舌腹、舌背、口底、颊、腭等部位。皮损为脱色性白斑,微隆起,界限不清楚,表面起皱,呈毛状或纤维状,有时可见粗大的斑块黏附于舌侧,不能擦去,可伴发地图舌。无自觉症状或伴轻度烧灼疼痛感。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清HIV抗体检测呈阳性;外周CD4+细胞绝对计数明显减少,CD4+/CD8+细胞比值低下;病损部位取材涂片PAS染色或培养,白念珠菌呈阳性。
2.组织病理学检查
表皮角质层有毛状突起,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并有气球样变性,细胞体积增大,核固缩,胞质淡染,甚至形成空泡细胞。表皮下有炎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及电子显微镜检测证实有病毒存在。
诊断
本病病损在舌侧缘,为白色斑块,呈毛状外表,斑块不易被擦去,抗真菌治疗无效,结合本病的组织学特点,一般可以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白念珠菌病、黏膜白斑病等鉴别。
治疗
1.注意营养,劳逸结合,保持足够的睡眠和良好的情绪有助于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减缓或防止病情的进展。
2.合并念珠菌感染时,局部或系统性应用抗念珠菌的药物。
3.用0.1%维A酸溶液局部应用可暂时消除病变,但不能防止复发。
4.若HIV呈阳性者,按艾滋病的治疗原则,系统应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