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三碗面 杜月笙的“三碗面”体面、场面、情面
杜月笙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有句人生格言:人生要吃好“三碗面”——体面、场面、情面。杜月笙的人生“三碗面”,在民国时期非常出名。
体面
体面,就是做事恰如其分,不可失了身份。据说杜月笙讲过:“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杜月笙自幼失学,胸无点墨,前半生的黑道生活,又使他染上了一身流氓习气,也就是站无站相,坐无坐相。但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名以后,他逐渐懂得,在这花花世界的上海滩,光靠拳头是不行的。因此,他用重金聘请说书先生,长期聆听《三国》、《水浒》、《岳传》、《七侠五义》等大书,从中得到历史知识和社会经验,学习古人的气度与权术。他喜欢别人叫他“杜先生”而不是“杜老板”,因为“先生”听起来儒雅。
30年代以后的杜月笙,越来越以地方士绅的身份期许,稳定地方,参与公益,襄助教育,主持公道,某种程度上,杜氏的确已脱胎换骨。
在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时刻,经过多年历练的杜月笙, 已胸怀家国意识,为民族抗战尽了不少力。
1937年,上海人民投入英勇悲壮的“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杜月笙参与发起了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他参与劳军活动,筹集大量毛巾、香烟、罐头食品送到抗敌后援会。当谢晋元率孤军在四行仓库血战缺少食物时,他要手下人将上海各角落搜集的2万张大饼连夜送入仓库。
场面
场面,就是排场,成名后的杜月笙,非常讲究人生的场面。平日里,大家像众星捧月般围绕着杜月笙。
1931年举行的杜家祠堂落成典礼,是杜月笙一生摆的最大的场面。
那年的6月9日,杜祠在浦东高桥落成,六个大队的仪仗队从华格臬路出发,第一大队由几十面两丈见方的特大国民党旗和杜字旗作前导,每面旗由4人抬举,前后左右用100多辆自行车护卫。接着是由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巡捕房派来的英、法、印、越巡捕组成的骑队。
其余五个大队是由警察局的保安警察大队,陆、海军的军乐队,陆军第五师和吴淞要塞司令部步兵各一营。还有救火会、童子军、缉私营、侦缉队、工会等组成的队伍,以及各团体的旗伞。
除了杜祠落成典礼外,最能体现杜氏之场面的,是他的兼职。鼎盛时期的杜月笙身兼70多个银行、企业、公司的董事长、理事长,可谓风光无限。
情面
杜月笙常讲:“钱财用得完,交情吃不光,所以别人存钱,我存交情。”
杜月笙一生颇仗义疏财,他的钱财观,就是散财建立自己的声誉和网络,而不是做个守财奴。在争夺利益时,可以不把青帮祖师爷张锦湖放在眼里,但同时又在过年时孝敬他。对于自己的青帮师父陈世昌,杜月笙颇为关心,不仅常嘘寒问暖,还定期给钱。杜月笙还笼络了各行各业一大批知识分子。
杜月笙说过:“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对于上层、头面的人物,杜月笙向来是倾力结交的。
杜月笙晚年在香港度过,日子过得越来越拮据,其最后的本钱就是离开上海前卖掉杜美路房屋所得的45万美金。最后重病在床之际,杜还在感叹今不如昔:“没有钱可以借给别人,场面没了,朋友也就没了!”但是,杜月笙销毁了历年别人写给他的借据。他对子女说:“我不希望我死后你们到处要债。”
杜月笙的好客大方、仗义疏财,为他赢得“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尺五天”的好名声。从一个流浪瘪三、水果小贩成长为上海黑帮魁首,再到地方领袖,杜月笙这“三碗面”吃得的确是高,可谓尽得其精髓。以至于当年上海滩的黄包车夫、短衫阶层,曾喊出了“做人要做杜先生”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