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中长大新书写老北京 徐皓峰的创作才华不光在“武林”

2019-01-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徐皓峰 徐皓峰的童年与青春期和姥爷和姥姥一起度过,住在北京的胡同中,北京城的历史文化.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构成了徐皓峰的创作底色.徐皓峰的"北京"是一个昨日的世界,是一种逝去的氛围.从他的小说集里可以看到九十年代原乡北京的风貌人情.小说集还收录了徐皓峰在中央美院附中油画专业学习时创作的六幅油画,从这些作品里可以瞥见一抹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的魅影,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徐皓峰的创作才华. tion")showBodyUI(

徐皓峰

徐皓峰的童年与青春期和姥爷和姥姥一起度过,住在北京的胡同中,北京城的历史文化、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构成了徐皓峰的创作底色。徐皓峰的“北京”是一个昨日的世界,是一种逝去的氛围。从他的小说集里可以看到九十年代原乡北京的风貌人情。小说集还收录了徐皓峰在中央美院附中油画专业学习时创作的六幅油画,从这些作品里可以瞥见一抹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的魅影,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徐皓峰的创作才华。

在电影人徐皓峰背后,藏身着一位作家徐皓峰。他曾经撰写非虚构作品“武林纪实”三部曲(《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武人琴音》),同时也有《道士下山》、《刀背藏身》等虚构作品。收录于《刀背藏身》中的短篇小说《师父》曾荣获《人民文学》短篇金奖。徐皓峰也因此被称为“硬派武侠小说第一人”。

在开始做武侠小说之前,徐皓峰做了好几年“非常苦哈哈、写纯文学的青年”。收录在《处男葛不垒》一书中的九篇小说,就是那位不为人所熟知的文学青年徐皓峰当年的作品。

徐皓峰在很多次访谈中都谈到对“老一辈人”的缅怀,尤其是对老一辈人所恪守的礼仪、法则、生活方式的尊敬。“老一代遗憾在文学,我们一代遗憾在文化。”徐皓峰的野心,似乎是用文学来弥补文化的缺憾。《逝去的武林》等口述历史作品乃至后来的硬派武侠小说可以视为他挽留、挽救那个“北京”的一种努力。

徐皓峰告诉记者,书中的一篇小说《流氓家史》的原型就是以前的北京胡同。“住在胡同里一般都是有文化的人家,北京的胡同寂静如夜,安静说话、不骚扰别人是起码的,胡同里都有槐树和枣树。”徐皓峰说,因为阶层的变动,突然胡同里搬来一家做散工的,儿子、孙子都打架,女孩大夏天穿背心出来遛弯儿,“突然搬来这么一户人家,这时候我就会观察、思索是怎么回事。”

高中到大学时期,徐皓峰分别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油画专业和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这段时间,他广泛涉猎西方现代艺术。“我在美院附中这个环境下生活了四年,当时想是否有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考大学的时候发誓希望能脱离美术。”徐皓峰说,“当时我有个自信,因为辛苦画画,我在心理上已经把自己当作一个画家了,从来没想要在绘画技巧上再追求或完善什么。”

大学毕业之后,热爱电影的徐皓峰一时无法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在这段日子里,他曾做过杂志的编辑,到甘肃拍摄纪录片,采访道教研究者……徐皓峰那时“工作是漂泊的,心灵也是漂泊的”。就是在这段日子中,他继续着自己的文学创作,因为“生活可以是逼仄的,在有限的生活中,借助文学去发现、去创造无限的可能”。徐皓峰说,作品总比作家深邃,写出了意外才叫写作。《处男葛不垒》充满了美丽的意外。

收录于《处男葛不垒》的小说虽然没有明显的“京味儿”,但徐皓峰心中的那个“北京”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参照,他把自己的敏锐的观察与模糊的感受寄托在这些小说中。无论是《处男葛不垒》中始终对初恋包含深情的葛不垒,还是《者名演员郭国林》里那位在落魄中期待着与同学猪猪重逢的业余演员郭国林,还是其他小说中的一个个人物,都是徐皓峰给那个转折的时代留下的一张张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