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运动员张小玲 张小玲(残疾人运动员)
著名残疾人女子乒乓球运动员。 张小玲从小便酷爱乒乓球运动,19岁时,因腿病延误治疗而被迫截肢后,她仍坚持刻苦练习乒乓球,她决心要用双手扼住命运的喉咙。张小玲是个倔强、不服输的人,从1985年参加广西自治区残疾人运动会起,为了实现自己“一定要拿第一名”的信念,她几乎是拼命地苦练,残端和假肢接触的地方经常磨破出血,甚至曾将一条钛合金的假肢练断成两截。
20年来,张小玲换过的假肢有13条,被假肢磨损的肉体厚度超过两公分。
正是靠着这股狠劲和拼劲,只要有她参加的比赛,金牌基本不会旁落。1988年8月她首次参加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八届残奥会,夺得女子乒乓球单打和团体2枚金牌。被钦州市人民政府曾给予记大功一次。授予市劳动模范称 号。
被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给予记特等功一次,授予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在以后的第九、十、十一、十二届残奥会上,每次都获单打和团体2块金牌。 其中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乒乓球比赛中,47岁的张小玲夺得TT8级女子单打金牌,是中国参加残奥会20年以来夺得的第100枚金牌。
此后,张小玲又与队友合作荣获女子团体金牌,获得了残奥会个人和团体赛两个“五连冠”,这既是张小玲在残奥会上的五连冠,也是残奥会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的五连冠。
2008年就年满50岁的张小玲还要第六次披挂上阵,力争“六连冠”。张小玲荣获多项个人荣誉,包括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自强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全国十佳残疾人运动员。
张小玲人物生活编辑
爱球 从小想当世界冠军
手术后,张小玲在村里开了一家杂货店。一张废旧的报纸让她重新有了当冠军的梦想。“1984年的一天,我在羊城晚报上看到一则消息:第一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合肥举行。”张小玲在绝望之中看到了希望,她偷偷拿出30元托同学买木材做乒乓球桌。之后,她在卖货的间隔不停地练球,同时又给广东、广西体育局写信,表明自己的意愿。
两地的体育局都给了她回音,广西体育局还专门派人前去考察,他们发现张小玲的身体状况和球技都不错,但遗憾地告诉她:“你已错过了报名的时间,好好练吧,以后肯定有机会的。”
“喊”球 喊出气势喊出冠军
机会来了。张小玲要参加1985年在桂林举行的乒乓球锦标赛。第一次出远门,没想到就拿了第一名。从此,张小玲一发不可收拾,屡战屡胜,成为残疾人的“乒坛皇后”。
而每次比赛时,观众通过电视都会发现,张小玲在赛场上喜欢“喊”和“跳”,记者也忍不住问她为什么,张小玲回答:“通过喊和跳,可以给自己信心,灭对手威风。”2004年9月,在雅典举行的第十二届残奥会上,47岁的张小玲对阵瑞典17岁的选手科瓦斯。对手比张小玲小整整30岁,且只是两腿略有麻痹,在移动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张小玲回忆说:“这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心理的较量。当时在9∶10的不利情况下,我心里想,这个球要大胆一些,我要使自己兴奋起来,打一个球喊一声。”当张小玲将最后一球扣在对手一边的球台上结束比赛时,她随即跳起来同时大叫一声:“好!”这一喊真的把科瓦斯喊懵了——在对方稀里糊涂中,张小玲摘下了残奥会桂冠。
张小玲总结说:“如果对方水平太低,我就不喊,犯不着嘛。遇到水平相当的对手时,我不仅喊,还要跳。比如,在与比利时、法国、日本、瑞典等水平相当的对方较量时,我赢她们主要赢在心理战术上,每打一个关健的球我都要大喊一声:‘好’、‘上’等,这样不仅鼓励了自己,给对手的心理也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对手的底气在我大声的叫喊中沉没了。”
练球 练到骨头磨掉角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高位截肢的张小玲,从为获得第一块金牌起,她就拖着残腿与假肢开始了残酷的“搏斗”……1987年,第二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唐山举行,张小玲取得了女子单打冠军的好成绩。为此她苦练了整整两年,运动量太大,结果把假肢都练断了。
除此之外,张小玲还因练球换掉的假肢在13条以上。而每次换假肢,都是一次意志的考验,因为在磨合的几天里,新假肢与残腿每摩擦一次,疼痛就像绞心一样,鲜血直流。换了13次的假肢,张小玲经受无数次的痛楚。长久以来,张小玲的残腿被假肢磨损的肉体厚度超过4公分,换句话来说,这4公分的大腿肉全部被假肢磨黑了,变成了死肉。
教练和队友看了不忍心,每次换假肢后都劝她休息两天。可张小玲心里明白,乒乓球不像其他项目,训练一定要有连贯性,稍微放松一下,球艺就会下降,进而影响比赛。
张小玲向记者说起了磨得最严重的一次:1988年汉城残奥会上她得了两块金牌,而腿上装的只是价值500元的“铅腿”,足有4公斤重。早上6时起床,乘1个小时车到赛场,然后进行训练,到半夜零点以后才返回住地。由于练得多,走路多,假肢与残腿的结合处磨起了很多小血泡。好在她应急经验丰富,出国前自带了50多张“创可贴”,把药贴在伤口,再戴上假肢,以减少假肢与皮肉的摩擦,多的时候贴过6张。
贴膏药虽然可以减轻痛苦,但每一次换药却不轻松,起码要耗费半个小时甚至1个小时。当时的洗澡条件较差,没有淋浴,换药时由于泡得不够,“创可贴”没有完全开启,撕下药膏时皮肉也跟着一片片被撕了下来,“那真是钻心的痛啊,痛得晚上根本无法睡觉,实在顶不住了就擦一些‘万花油’止痛,然后再沾上棉花,以免假肢直接接触残腿。”可两天后换药时,才发现棉花沾得更紧,又得咬咬牙一点一点的慢慢扯出来。
比赛结束后,张小玲的残腿已被折磨得不行,她咬着牙上了飞机,回到南宁时连一步都不能走了,教练只好用自行车推着她走。这事传开后,自治区民政厅花费1万元为她装了一条轻点的假肢。
由于剧烈运动,假肢和肌肉摩擦太猛,不但皮肉模糊,就连骨头也被磨损掉一角。2002年的一次比赛后,教练袁峰看到张小玲血肉模糊的肢体与假肢连接时,这位血性男儿也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写”球 日记“写”球十多年
张小玲连连获冠军,还缘于她乐此不疲地“写”球。每次训练或赛后,她都会回顾每一个细节:这个球为什么赢?那个球为什么输?然后把经验和感受在写在日记本上——有时连比赛时乒乓球桌的高度都记下来。
“电视上有个外国网球运动员曾经得了139次金牌,还那么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比赛。我要学习她这种刻苦拼搏的精神。上次冠军只是汉城的冠军,现在一切要从头开始,要一分一分去练,一个球一个球去拼,直到下一次胜利为止。”这是1989年元月,张小玲刚从汉城残奥会上拿回冠军后在日记本上写下的。
“第二局打得非常艰难,两队比分不断逼平。对手的腿不残,行动敏捷,而我们都是下肢残疾,行走不便。她们掌握了这个弱点,不断吊球,迫使我们大量走动,造成失球。这时我想到了身后的祖国和人民,不禁充满信心,果断调整战术后,我们最终战胜了对手。”这是张小玲在1996年残奥会团体赛后写下的总结。
10多年来,她一共留下了30多本厚厚的训练和比赛心得。记者翻看了其中一些日记本,它们已经略显发黄,边缘磨起了毛,看样子没少被翻过。
痴球 梦里心中都是球
自从1987年张小玲拿到第一块金牌后,一年当中,她有一半的时间在外面训练或比赛。每次回家后,白天在钦州市残联上班,晚上7时到10时30分坚持练球从不间断。丈夫陆贻东是司机,也是陪练之一,但更多的时候是帮张小玲捡球。据陪练介绍,张小玲训练十分刻苦,多的时候每个晚上要打完6~7筐、近3000个乒乓球。陆贻东就这样一个一个地将球捡了,再抛给妻子。
谈到自己的一双儿女,张小玲一脸愧疚:“记得儿子刚满5个月时,我就去美国训练,一去就是半年,等我回来时,儿子都不认我了,更不要我抱。说实话,我对两个孩子付出的太少,这么多年来,他俩从来没有进入到我的梦里。
我的心里全是球,只有在‘六一’或不练球时,才偶尔想起他们。作为一个母亲,我心里很内疚。”如果按照常规的标准来看,张小玲似乎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记者在她妈妈的带领下“参观”了她的家。从客厅到卧室,日常用品和换洗的衣服杂乱地堆放着;地板也不太干净,看得出不常打扫。“他们太忙了。”小玲的妈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