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园山水 山水巨匠黄秋园晚年精品《策杖游山》赏读
展览:“江西十老书画作品展”,江西紫金艺术交流中心,2007年。(附展览请柬) 这幅作品具有黄秋园非常突出的艺术特点,作于1975年,适时画者已逢暮年。画作“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章法茂密、点线绮集、满幅经营、繁而不乱。
画中人物虽小,然仍能形神兼备,无一懈笔。用笔点划任意自然,轻松且多变;山石造型以浓墨勾线,淡墨秃笔点苔,并予淡墨线上破以焦墨石点,集浓墨、淡墨、破墨于一体;山头施以攒点,暗面施以皴法;画面不强调空间的纵深,而以骨法取胜,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黄秋园晚年的山水有两种面貌十分引人注目,一种格局近乎宋人,层峦叠嶂,骨体坚实,墨法精微,画面不强调空间的纵深,反复用鬼脸皴,形成一种现代感,所作雪景尤觉玉洁冰清。
另一种笔法远胜元人,丘壑雄奇错综,植被丰茂多变,仿佛有一种精神闪耀在云蒸霞蔚中,从中可看出他对传统山水的领悟已达到极高的境界。 1986年,著名画家李可染在北京参观黄秋园个人画展之后,对黄良楷说:“我很敬佩黄先生的画。
”他还亲自书写了一段题跋:“黄秋园先生山水画有石溪笔墨之圆厚、石涛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华,自成家法。苍苍茫茫,烟云满纸,望之气象万千,扑人眉宇。
二石、山樵在世,亦必叹服!”这种评价出自于李可染这样的大师,是极少见的。 细看黄秋园所用的这种皴法,它比前人所创的皴法更为繁复,也更为精到,是一种有别于历代名家皴法的新技法,因此后来也被人称为“秋园皴”。
这种“秋园皴”的出现,才确定了黄秋园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正如董其昌所言:“凡大家神品,必于皴法有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黄秋园逝世太早,体现此类皴法的作品存世不多。 《策杖游山》图作于其去逝前三年的1976年,是李可染先生最为欣赏的那种最“黑、重、厚、亮”的神来之作,王蒙的构图,石溪、石涛的笔墨、意境群聚于此图,旋又透网而出,是最能代表黄秋园先生艺术成就的代表作品之一。
李可染先生说:“山水画里,积墨法最难,整个中国美术史上能作积墨的不多,成功的更少,在积墨山水画上有突出成就的有龚贤、石溪,近代有黄宾虹,再就是黄秋园先生了。
” 此图画幅的左上方题吟:“叠嶂千岩转,迥流九曲湾,板桥闲立处,常听水潺潺。
”用积墨法描绘了高士隐者,板桥闲立寻幽,听潺的诗意。在构图上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程序,“满幅式”构图,沉重饱满,不留天地之位,敢于创新,虽然画面的顶端仍留空白,以表示天空,但是已经尽可能地挤到最小的空间,而空白处也往往为题字所填满。
画中,叠嶂干岩,飞瀑流泉;桥径相通,游行自便;树林草木,簇拥其间;茅屋陷现,若隐若现。画幅的左中部,壁立的悬崖和湍流的溪流之上,横立一木栈桥顺势而上,连接着两侧石径,桥上一高仕隐者柱杖侧身而立,似在观赏着险峻幽深的山水景物,聆听溪中潺潺的水声,又似在缓行漫步,策杖归舍。
桥上人物虽小,但刻画得形神兼备,飘逸洒脱,造型干练,栩栩如生,眉眼、发须、幅带毕现,无一懈笔。
全画通过表现山水的清幽,赞美画中高士隐者闲散悠然的生活情调,体现了画家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味。 《策杖游山》图描绘的山水景物和所绘山水的笔墨十分繁复,这就是李可染先生所言“有王蒙布局之茂密”。中国画简笔不易,繁笔更难。
简笔是聪明人的画,繁笔没有相当功夫和修养及精力,是难以达到的。陆俨少先生对此题有“秋园先生之画以茂密胜,章法稠叠,似不通风,而其间峰峦回合,道路曲折,林木蔚荟,无不交代清楚,晦明开合而无塞实之感,何其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