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芳华》真的是冯小刚最好的作品

2019-07-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此前<芳华>的撤档算是国内院线电影中颇为戏剧性的一幕了. 而更戏剧性的是,冯小刚领着一群女演员在记者会上抹眼泪,我们在场外.在微博上.在手机屏前咯咯地笑. 前天,是<芳华>重新归来的首映日子,也是逆转这"戏剧性"的日子,换我们坐在电影大银幕下哭. 而冯小刚呢? 我觉得他倒是不会偷着乐,他也许哭得比我们更傻逼. 抛

此前《芳华》的撤档算是国内院线电影中颇为戏剧性的一幕了。

而更戏剧性的是,冯小刚领着一群女演员在记者会上抹眼泪,我们在场外、在微博上、在手机屏前咯咯地笑。

前天,是《芳华》重新归来的首映日子,也是逆转这“戏剧性”的日子,换我们坐在电影大银幕下哭。

而冯小刚呢?

我觉得他倒是不会偷着乐,他也许哭得比我们更傻逼。

抛开年代与战争,《芳华》就是一部将视角对向文工团的青春片。

一帮年轻男女在舞台上跳来跳去,他们没有青春伤痛,因为他们的青春全是大悲大痛。

他们经历了中国最戏剧的年代,毛主席逝世、文革、粉粹四人帮、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些年代符号不断挫伤着他们的青春。

(以下内容涉及些许剧透,敏感人群请迅速撤离)

男主角刘峰(黄轩饰)是个活雷锋,脏活累活都他干,吃苦受累都他受,他被大家奉若神明,刘峰是那个年代中,纯粹的缩影。

女主角何小萍(苗苗饰)也是个纯粹的人,她出身卑微,六岁时父亲就被打入劳改农场,跟着母亲改嫁后也备受欺凌。

她默默忍受,一心进入文工团,当了军人,她以为一切都会好起来。

但她错了,纯粹的人在哪个年代都活不好。

何小萍因为来自农村,爱出汗身上有味道,被女兵排挤,被男兵嘲笑,她唯唯诺诺,忍受煎熬。

刘峰是唯一一个愿意给她温暖的人,只有他愿意陪她练舞,安慰她。

但这个被奉为神明的“活雷锋”,却因为爱上了一个姑娘,也被孤立排挤了。

神是不能爱人的,爱人的活雷锋就变成了臭流氓。

当他们还未缓过神时,又卷入了战争的血洗。

刘峰想在战场上赴死成为英雄,可偏偏他丢了右臂,活了下来。他从头至尾都是个纯粹的好人,但时代却变了,人们不再需要他的好,他的好都让他吃不上饭。

刘峰成了多余的人,那个年代的人似乎都是与时代割裂开,都是多余的。

从色彩斑斓的青春,到残酷战争,再到新时代,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幻灭的伤感贯穿全片。

涉及那个年代的电影,无一不是沉重的,《芳华》却是个另类。

它本该悲情到底,但冯导却将它幻化成一抹靓丽的伤痛,他放弃了严歌苓原著中原本的惨痛,只截取了他想要的。

原著中,刘峰患病悲凉地离开人世,在电影中,却以“拥抱”做结局。

何小萍在憋了十几年后,终于对刘峰说出了那句话,我以为会是“我喜欢你”,但这对于他们俩来说,太浅了。

小萍说的是——“你能抱抱我吗?”

刘峰用剩下的一只手将她揽在了怀里。

这两个被同行人抛弃,又被新时代抛弃,可刘峰却依然温和善良。

“跟那些躺在陵园里的战友们比,我敢说(过得)不好吗?”

他的好只有何小萍懂,因为——“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有人说《芳华》把那些黑暗美化了,感情渲染也就弱化了,但我却觉得这种伤感的美好、靓丽的伤痛,反而更让人怅然若失。

有一种被疼痛治愈,却不敢再看第二遍的反差错觉。

说治愈,是想到,不知道时代与人之间是不是永远都会有反差,动荡的年代里,人纯粹,有信仰,精气神儿倍儿足;安稳的年代,人却变得复杂,无病呻吟。

找黄轩演刘峰,最合适不过,不是因为他有舞蹈功底,而是他身上有一种贯穿这两个年代的气质——疼痛。

这张天生的电影脸,棱角分明,像是浸着疼痛,用刀子刻出来的。

刘峰从单纯的热情,到被污蔑成流氓的愤怒,到战场上他无能为力的哭喊,再到他只能用一只手臂搂着小萍,饱经沧桑的侧脸,这些情愫在短短2个小时,就在这张脸上呈现。

他也像刀子一样雕琢着观众的心。

凡是有悲情色彩的人物,黄轩都会很出色,陈凯歌看着他,会得瑟地炫耀——“你说我找他是不是找对人了。”

我想,小钢炮在监视器面前也会有这样的小得瑟,但更多时间,他不是导演的身份,而是故事中的人。

都知道,冯导也曾在文工团成长,这部作品对于他意义非凡,他在其中倾注了最多的个人情绪。

但有句电影界的话是说,观众无需为电影之外的东西买单,比如诚意、艰辛。

现在也许还应该加上个情怀二字。

纵使《芳华》的配乐、摄影、美术、服装都出色得近乎开挂,它的情怀仍不足以打动所有人。

在专业影评人眼中,这是部好作品,但有诸多问题,它投机取巧式的情怀与催泪会让很多人忽略这些问题。

而我就是这些人的其中之一。

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人,却也被幻灭得怅然若失,哭了数次,是在黄轩哭着望着尸横遍野的战场;

是在他被人欺负,战友哭着替他骂回去——“我cnm,你敢打残废军人,战斗英雄。”

不是简单的感动催泪,是好像整个人被带到那个年代活了一次,那些瑕疵对我而言都无关痛痒,就像曾经的《夜宴》,被很多人摔在地上,却是冯导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因为同样在其中,让人体会到了怅然若失。

在此之前,最喜欢冯小刚的《夜宴》;而在此之后,最喜欢他的《芳华》。

因为如今才看到了冯小刚的另一面。

《芳华》被撤档时,有人说,“这个时代允许你看《战狼》 却不允许你看《芳华》。”

因为它格格不入,而冯小刚就是个格格不入的老头子。

年轻的时候,他向票房妥协,和记者、评委会、影评人天雷勾地火;后来他与现在的年轻主力军们格格不入,大年末的你给我们看《1942》,好端端的年代,你让《唐山大地震》把我们哭得死去活来。

老了老了也不闲着,不把《非诚勿扰》拍到十七八部安安稳稳数钱,非要从商业片大导的神坛下来溜溜,就爱拍吃力不讨好的艺术。

当小钢炮靠炒冷饭拍《私人订制》时,我鄙视他,但我后来才知道,《芳华》才是他的“私人订制”。

那句“贺岁片赚够了钱,现在就要拍自己想拍的片子了”他没忘,并一直艰难地坚持着。

老胳膊老腿儿的他也还是老炮儿一枚,堵上名誉,背上对赌协议,也要去碰本该第五代导演消化的硬石头。

他不再话里话外不饶人,就这么缓缓地道来他的浪漫情怀。

我想一是他被约束,不能大刀大炮地轰炸过去,但更多的是,他不想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冯小刚拍出了他的《颐和园》,但人们却不为之惊艳的原因。

那些大导都有自己的“私人订制青春片”,娄烨的《颐和园》是,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也是。

但《芳华》不会和这些电影同等出色,因为小钢炮已经不想去战了。

回忆的世界里不接纳他,现在的新世界他又不喜欢,他被迫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就像最后的刘峰一样,只能与周遭握手言和。

真正打动人的,是冯小刚通过《芳华》承载的自己。

所以这次他太抒情了,以致于有些矫情,所以《芳华》的评价也很两极化,爱得爱死,恨得恨死。

但我相信,爱《芳华》的人一定也懂得冯小刚的病娇,懂他的眼泪。

他特爱哭,撤档时他哭,拍刘峰离开文工团时他也夹着烟,落泪很久。

老梁曾说,“冯小刚就是导演里的刘备,江山是哭出来的。”

这就是冯裤子的传说,那个被大院子弟嫌弃,靠整日围着他们慢慢混,总爱多愁善感的冯裤子。

一时之间,冯裤子曾被疯传,但我从来都不觉得这有多好笑。

他活到这把岁数,也依旧还有这般孩子气——

他不怕被说一把年纪还像个小学生一样,学个圆形窥视镜头,炫个长镜头;

他就像个孩子一样,耗资700万去拍一个血肉横飞的6分钟镜头;

用这位豆瓣网友的话,“一个功成名就的导演花几千万搭一个文工团的景,跟五岁的孩子用积木搭一个心爱的城堡,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

《芳华》中,有一场何小萍疯癫后在草坪场中独舞的镜头,那也是年轻时候的冯裤子想成为电影大师的样子,疯癫,被人嘲笑。

就像冯小刚的好作品都不是喜剧一样,将小钢炮视作跳梁小丑的人,也都错了。

也许,你还未曾看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