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哪里人 毕飞宇:我们每个人都是"残疾人"

2018-04-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家毕飞宇(左).叶兆言(右).<喜禾>导演张唯在研讨会现场. 金陵晚报见习记者 王丽华 摄□见习记者 王丽华"他要的,不过只是一张课桌而已!"母亲田琳身体颤抖,在家长.老师的阻拦和反对中,声嘶力竭地喊出这句话.她口中的"他",是年仅9岁.生来就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喜禾.因为其他家长的反对,他再一次被学校赶了出来.这是电影<喜禾>里的一个画面.昨天,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举办了"从<喜禾>看--关注残障人群"主题研讨

作家毕飞宇(左)、叶兆言(右)、《喜禾》导演张唯在研讨会现场。 金陵晚报见习记者 王丽华 摄

□见习记者 王丽华

“他要的,不过只是一张课桌而已!”母亲田琳身体颤抖,在家长、老师的阻拦和反对中,声嘶力竭地喊出这句话。她口中的“他”,是年仅9岁、生来就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喜禾。因为其他家长的反对,他再一次被学校赶了出来。这是电影《喜禾》里的一个画面。昨天,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举办了“从《喜禾》看——关注残障人群”主题研讨会,作家毕飞宇、叶兆言和特殊教育专家们一起讨论自闭症儿童等残障人的现状及未来。

“我们明明都是同类”

毕飞宇认识的自闭症家庭有四五个,而这些自闭症患儿的母亲都有着相似的肖像。“她们都很瘦弱,看起来疲惫不堪。因为她们背后还有一场战争——与老师、校长和其他家长的战争。”

自闭症的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长于沉默,表情贫乏,分不清亲疏关系,对父母缺少依恋,遥远如在星空,触不可及一般。不仅有着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在刻板的行为模式被制止和改变的时候,会产生焦虑和反抗行为,扰乱课堂秩序,成了“麻烦制造者”。

在“唯分数论”还没被打破的环境中,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受到排斥。2012年有媒体报道,深圳一名自闭症儿童被19名家长“联名”赶出学校,原因是这名学生行为无法自律,难以遵守课堂纪律,影响到其他孩子的正常学习。

正如电影中田琳为了让孩子能融入社会,不断努力让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就读而非特殊教育学校,现实中自闭症患儿的父母也在积极争取着进入普通课堂的机会。

“融合教育的工作已经在做了,但是有一部分问题在于家长的包容上,”毕飞宇说道,“我们每一个为人父母的,是不是都应该想一想,‘万一我的孩子不那么好,那该怎么办?’”在他看来,融合教育不能仅仅靠政府,每一个人的行动和改变认识都很重要。“我们的认识可能有个盲区,都觉得自己身体健全就是健全人了。但我们每个人都在认知、能力、德行上有短板,我们何尝不是‘残疾人’呢?我们明明都是同类啊。”

“这需要几代人努力”

田琳们的希望来了。2017年5月新版《残疾人教育条例》 第17条明确规定,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能够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生活、接受普通教育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就近到普通学校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2017年南京市将建成14个随班就读资源中心,到2018年,南京市将建成达基本标准的资源教室不少于50个。

“不是坐在教室和大家一起上课就叫随班就读了,那叫随班就‘坐’、随班就‘混’。”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融合教育专家李泽慧说,随班就读需要把整个专业的支持服务体系带到普通学校,包括对残疾儿童和老师们的专业培训等等。

江苏省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丁勇认为,从隔离走向融合是必然趋势,但这条道路却还在探索阶段,举步维艰。除了目前国内支持服务体系还比较薄弱以外,人们观念的改变至关重要。对残障人的态度大多呈两种:一种是轻视,另一种则是怜悯式的帮助。“平等的接纳才是融合教育应该做到的,以及让孩子们去理解生命的多样性。然而,人道精神的成长不是一日之功,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相关阅读

小学生联谊残障儿童

金陵晚报讯(记者李有明)有这样的一群孩子,他们生来就有着听力方面的缺陷,或弱聪,或弱听,正因为如此,他们更需要关爱和帮助。6月4日上午,长江路小学一(3)班的一群小朋友,来到位于龙潭街道的钱洁语言康复中心,为在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残障儿童送去夏季纳凉物资,并一起开展了联谊活动。

这里的孩子们在听力、语言、智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他们渴望与外界的交流与互动。他们渴望的眼神,深深触动了在场每一位小学生,每一位爸爸妈妈。在现场,残障儿童进行了朗诵和舞蹈表演,一招一式,有模有样,虽然不那么整齐划一,但是气势十足。他们的认真劲和小腼腆让大家觉得既可爱又心疼。接着,小学生们和残障儿童一起做手工,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完成手工制作,拿着劳动成果,孩子们乐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