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逊黄埔 开国上将张宗逊:“四一二”后躲过黄埔清党

2018-04-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他80岁时写回忆录,反省自己的军事生涯.张新侠和夫人看上去气色很好,我们按时在魏公村附近一个不大的茶馆会合,泡了一壶铁观音,点燃一支烟,在聊天中回忆历史.采访的主题是张先生的父亲.开国上将.黄埔五期生张宗逊.但在北京的春天里,聊天的内容必然会更加发散些,国防工业.武器装备,还有兄弟间深厚的感情,都成为聊天的话题,说到开心处总是有笑声.张宗逊上将在世时,曾以80岁高龄,亲写回忆录,每日千字.张新侠先生则辅于左右,将父亲手稿一一抄清.而对于父辈和自己过去的经历和苦难,张先生喜欢用"很有意思"

他80岁时写回忆录,反省自己的军事生涯。

张新侠和夫人看上去气色很好,我们按时在魏公村附近一个不大的茶馆会合,泡了一壶铁观音,点燃一支烟,在聊天中回忆历史。

采访的主题是张先生的父亲、开国上将、黄埔五期生张宗逊。但在北京的春天里,聊天的内容必然会更加发散些,国防工业、武器装备,还有兄弟间深厚的感情,都成为聊天的话题,说到开心处总是有笑声。

张宗逊上将在世时,曾以80岁高龄,亲写回忆录,每日千字。张新侠先生则辅于左右,将父亲手稿一一抄清。

而对于父辈和自己过去的经历和苦难,张先生喜欢用“很有意思”来形容,语气恬淡而豁达,颇有将门之后的风骨,按照现在年轻人的讲法叫有“范”。

张宗逊,陕西省渭南县人,受组织指派报考黄埔,录取为五期生,参加过秋收起义,后追随毛泽东,经三湾改编后上井冈山。张宗逊入黄埔前,即在家乡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接受了进步思想熏陶,入黄埔时转为中共党员。张宗逊在战争年代战功卓著,其军事才能得到毛泽东、彭德怀和贺龙等的肯定。

新中国成立以后,张宗逊主管训练工作,曾倡导过著名的“郭兴福训练法”。晚年张宗逊每日坚持写作,在亲人和同事的帮助下,亲笔完成了《张宗逊回忆录》。1998年,张宗逊上将在北京辞世,享年90岁。

组织派他考黄埔

每经一地先去跟青年团接头

和多数投奔黄埔的进步青年不一样,张宗逊在进入黄埔前,已经是党的人了,去考黄埔军校,是根据共产党的统一部署,甚至盘缠都是组织上发给的。

1908年,张宗逊出生在陕西渭南赤水镇堰头村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里。因为家境较好,张宗逊从小进入赤水镇法济寺小学读书,后又转入赤水职业学校学习,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同时受到了叔父张浩如反帝爱国思想的影响,参加了一些政治活动。

上世纪20年代,陕西省的革命形势虽不如沿海和南方一样如火如荼,但也开始有了共产党组织的一些社团和外围组织。就在赤水这个小镇上,张宗逊就可以从返乡进步教师身上学习到革命的道理,还秘密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张新侠说,那个时期的学习,以及进步人士对父亲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奠定了父亲一辈子追随共产党的信仰基础。

1925年,根据组织决定,张宗逊和几名同乡同往广东,报考黄埔军校。张新侠回忆,当时父亲和几个受共产党指派的青年学生结伴而行,先是雇人力车,后又是火车、轮船,一路辗转潼关、开封、上海,经海上到达广州。

由于已经是“组织”的人,一行几人比自发前往的青年们在沿途需要多一项手续,那就是办理组织关系的转接。在开封、上海,到达后,张宗逊等人都要到青年团的接头处报到,然后在接头点的安排下继续行程。

由此可以看出,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在成立短短几年时间内,已如星星之火,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

1926年2月,张宗逊考入黄埔军校,编入第五期入伍生二团二营五连。按照当时的组织原则,其政治身份也直接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