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文艺大家谈】说书搭台,经济唱戏——全国政协委员刘兰芳和她牵念的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城南5公里处,是全国各地说唱艺人的“朝拜圣地”。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全国数千名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于此,在火神庙旁举行祭拜师祖和收徒拜师仪式。他们以天作幕,以地为台,以曲会友,亮书、卖书。京韵大鼓、山东琴书、三弦书等40多种曲艺曲种和上千部传统及现代曲目在这里集中展现。
今天,全国政协委员、说唱艺术家刘兰芳接受了文艺之声记者王菲的专访,畅谈了马街书会的前世与今生。
当地的东西很有意思。曾经有观众下村儿里去,发现这些艺人都闭眼说书,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就下去了解了一下。后来明白了,原来过去家家穷,屋里只能点个15度的灯泡。所以这一屋子几十人,甚至几百人聚在一起,就靠这么点儿亮,也就养成了说书的闭眼睛说,听书人闭眼睛听的习惯。
俗话说“老婆孩子热炕头”,说书现场热热闹闹的,内容我们可能都听不太懂,但当地的老头老太太小媳妇们却乐得嘎嘎的。这就是当地的群众,80年代的观众就是这个样子。
那时候河南很困难,房子没有窗户,能弄点饭泡点汤吃就很不错了。那么娱乐活动中听书是最省钱的,对于说书人来说还能挣点外劳儿。不一定挣多少钱,给点粮食或者肉拿回去过日子,就挺高兴了。专业的说书人去了能给个二三十,但三块五块的也能说上好几天。现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了,物价上涨,就拿我的工资来说,比80年代也要上涨100倍了,和那时候太不一样。
那时候的当地人,没有什么文化,700年的传承也是因为说书听戏受得教育,以讹传讹的事情虽说不少,但也总比不懂强。
1981年至今30多年过去了,我去了整整15次,这也成全了“马街书会”,让它小有名气;当然“马街书会”也成全了我,成了最接地气的说书人。
“马街书会”这么多年来成功举办,文化部也把它定位为非遗传承单位,以后还会修建一个“说书人艺术馆”,虽然不大好做但这是件让人高兴的事!
另外“马街书会”每年还要选出“书状元”——谁写出来的书钱数多,谁就是状元。艺人很累,一天要说上6个小时,连说3天,俗话说,“说书说长篇书,把你东西都掏了”!
现在政府、国家都很支持,我就顺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的艺人跑一趟写不出来,连路费都没有,是不是应该给他们点补贴》?”。今年就给了不少,每人200块钱,起码来了三四天不会空手回。吃合住都是公家负责,吃得是大锅煮面汤,一人再发几个馒头;睡得是地铺,就是草甸上铺军被,也没有枕头。过去都这么苦,但艺人也去,老百姓也去,坚持到如今。今年又有20万人去,这就是向心力。
过去“马街书会”只在正月十三一天举行,现如今已经发展为三天,正月十一、正月十二和正月十三。规模也扩大了,化成小吃民俗一条街,有卖羊肉的,有卖糖的,有卖小孩玩具的,也有卖瓶启子的…十分很热闹。有时候我在这条街上看到有人坐下来吃饭,都很高兴,为什么?因为看到了“马街书会“的辐射效应,它已经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俗话说得好,“说书搭台,经济唱戏”。我们搭个台,十里八村方圆几百里的乡亲们都来卖民间手工艺品,一片繁荣的景象,方向很对,为这县里下了很大的决心!
那么今后怎么办?目前虽然出资不多,但有了这样一个文化园,小河清理了,小桥架起来了,河边栽种了垂柳,环境不错,村里的老百姓们平时没事也可以到这遛个弯,很了不起,这是很大的进步。
那么以后要怎么发展?既然这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700年的历史也已经推算到了900年,这里有专业的艺人,传承人受人们尊重和爱戴,那么我要倡导国家建设一个专项基金,省市县都来投点钱,艺人自己包括我也可以拿一点出来,这样每年还可以把利息拿出来奖励民间艺人,鼓励他们创作,减轻县里的负担,把它传承下去。不然如今文艺舞台姹紫嫣红,人人都坐在家里看电视里的美女小鲜肉,谁来听说书呢?
记者:王菲
《两会文艺大家谈》播出时间:两会期间,周一到周五 12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