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里的女人赛珍珠 特写:由女作家赛珍珠到《庭院里的女人》
赛珍珠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40年并以她的中国故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罗燕是一位在美国生活了15年并成为好莱坞第一位华人制片的中国女演员。也许从坚强独立的女性意识上来说,她们之间不乏相似之处。但是如何评价赛珍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众口不一的问题,而《庭院里的女人》也未必是打动人心的好电影。
无论赛珍珠或者罗燕的个人成就如何,事实上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有益于促进东西方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努力,而不止是好莱坞工业机器的文化扩张。
1892年9月,一个名叫珀尔-赛登斯特里克(Pearl Sydenstricker)的女婴被她的父母从西弗吉尼亚带到江苏镇江。这个当初只有三个月大的女婴,从此在中国度过了她生命前四十年的绝大部分时间,并且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她众所周知的名字是赛珍珠(PearS.Buck)。
《庭院里的女人》中罗燕剧照
从本月20日起公映的影片《庭院里的女人》让我们重新回想起赛珍珠。这部由美国环球公司和北影厂合拍的影片,根据她1946年出版的畅销小说《满芳亭》改编,讲述的是1938年某江南小镇大户人家的女主人吴太太、她的丈夫、小妾、儿子以及一个名叫安德鲁的美国传教士的故事。昔日的上海女演员,如今已在美国奋斗了15年的罗燕是影片的编剧和主演,她还有一个值得自傲的头衔是好莱坞第一位华人女制片。
赛珍珠的成功证明了美国女性读者的拙劣口味
当1986年罗燕揣着她的60美元到美国留学时,赛珍珠已经去世13年。不过从曾经都在异国他乡生活多年的经历以及坚强独立的个性来看,她们之间也许不乏相似之处。赛珍珠的父母都是被长老教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她的父亲亚伯沙龙经常几个月离家在乡间巡游,寻找可能的基督教皈依者;她的母亲卡罗琳则建立了一个小诊所并在那儿给当地妇女传教。
1914年22岁的珀尔从美国伦道夫-梅康女子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后不久又回到中国,1917年她嫁给了农业专家约翰-洛辛-巴克。
年轻的巴克夫妇在贫困的安徽农村生活了3年,在那里赛珍珠收集了大量她后来用于《大地》以及其他小说的素材。1921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卡罗尔出世,却患有严重智力障碍症,赛珍珠在分娩时则因为子宫癌做了子宫切除手术。
巴克夫妇的婚姻生活从一开始就并不幸福,不过这场婚姻还是维持了18年,直到1935年赛珍珠离婚后嫁给了出版商理查-沃尔士。从1920年起,赛珍珠开始在《亚洲》、《大西洋月刊》等杂志上发表小说和随笔。1930年,她出版了第一部小说《东风西风》;她的第二部小说《大地》成为美国1931年和1932年的畅销书并获普利策奖。1934年,赛珍珠永远地回到了美国。
赛珍珠一生出版了70本书,她的创作体裁包括小说、传记、诗歌、戏剧、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和新闻作品。从这一事实看来,她未免写得太多、也写得太快了。所以,当1938年赛珍珠被宣布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时,抗议声四起。直到今天,许多人还是认为她对世界文学的贡献远没有达到能使她有资格受领这一奖项的程度。在一些男性批评家看来,赛珍珠的成功正是证明了美国读者,尤其是美国女性读者的拙劣口味。
第一位让人在西方文学中听到亚洲声音的作家
一个追求精神独立的女人的故事应该是《满芳亭》吸引罗燕并最终使它成为电影《庭院里的女人》的主要原因。即使在中国女性从经济到精神的独立与受尊重的程度都还需要努力奋斗的今天,我们还是很难看出一个关于女主人爱上外国传教士、儿子爱上父亲小妾的故事,一个以揭示封建礼教对女性摧残为主题的故事有什么能打动我们或者娱乐我们的地方。
知道赛珍珠的家庭出身,我们就不难理解《庭院里的女人》的倾向性。当一个贫穷的外国传教士在建孤儿院、为人治病甚至在日军侵华战争中因救中国人献出生命时,富有的中国男人们却在纳妾嫖妓或者在家虐待妻儿。
最后,这个在传教士的启蒙下活了40岁才第一次懂得了“爱”的女主人抛弃了丈夫,继承了传教士的孤儿院事业。历史上,基督教曾四次试图进入中国都没有成功。在这里,基督精神获得了虚假的胜利。
无论对赛珍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如何评价,她毕竟是第一位让人在西方文学中听到亚洲声音的作家。美国历史学家对她的评价是“自13世纪马可-波罗以来写中国故事最有影响力的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实是赛珍珠尤其是一位充满社会意识的人道主义者。
1949年,赛珍珠建立美国第一家为亚洲和其他民族混血儿童提供服务的收养院,在此后的近50年中为5千名儿童找到了家。1964年,赛珍珠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为亚洲国家几万名美亚混血儿提供医疗和教育援助。
此外,她还致力于美国黑人的人权斗争和妇女解放运动,因此赛珍珠基金会的会长詹姆斯-米其纳这样说:“她是各种问题的发言人,比如新闻自由、宗教自由、对残疾儿童的收养权以及女权主义。如果你追寻她的踪迹,你会接触到美国每一项主要运动。”从这种意义上说,赛珍珠确实是美国历史上的杰出女性。
1938年赛珍珠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皇家学院对她的评语是“赛珍珠女士以她的文学作品促进了西方世界和中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欣赏”;无论这样的评语是否恰如其分,事实上今天我们还是希望看到更多这种有益于东西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努力。(钟和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