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子图鉴》映出多少真实?编剧张佳称“饭局”文化源自亲身体会

2019-04-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接受采访时,张佳说:"我能保证,20集里的每个人物都是真实的",听过许多北漂女孩的亲身经历后,她最鲜明的感受是:"我们来北京,梦想只是缘由,但绝不是支撑你走到最

接受采访时,张佳说:“我能保证,20集里的每个人物都是真实的”,听过许多北漂女孩的亲身经历后,她最鲜明的感受是:“我们来北京,梦想只是缘由,但绝不是支撑你走到最终的决定因素,在这座城市里,女性无论走哪条路都不容易。然而,只要能够相互帮忙,相互扶持,学会包容别人的难言之隐,能伸手帮助别人站起来,便不辜负这座城市带给我们的温暖。最终我们会成为我们自己,快乐的,有安全感的,喜欢自己的那个人。”

《北京女子图鉴》一开播,便在网上掀起争议。全剧以编年体结构,两集讲述一年的故事,从2008年女主角陈可大学毕业,独自一人从四川老家到北京找工作,举目无亲投奔老乡,一起挤在一间单位宿舍开始。每集故事也都预设了一个话题,譬如:“懂得饭局文化才能融入北京圈子”、“职场菜鸟的生存法则”、“有欲望的女人不被男人喜欢”、“25岁之后的女人开始面临保养危机”等。第二集的饭局故事里,陈可找工作四处碰壁,为了生计,自觉屈就入职一家小公司做前台,每天除了正常工作,还要帮全公司同事发快递、收外卖奔前跑后。这时,与她仅有一面之缘的商人吴总邀请她参加饭局,饭局是生意场上商人互通有无,交流资源的一种方式,他们带来的女孩也五花八门。在饭局上,陈可抓住机会,经介绍得到了一份正式的公司职员工作。这集播出后,编剧张佳的微博炸开了锅,两派立场交锋正酣。“很多还在上学的小朋友理解不了,觉得女主角参加饭局就是不正直,是靠男人上位。”张佳觉得有必要解释清楚,“所谓‘靠男人上位’是指以肉体交换、情感交换谋取利益,而陈可在任何场合都没有,她只是会去主动求助,主动争取机会的女生,所以比一般人多一些运气。”

“饭局”的确是都市生活的一部分,参加饭局也是张佳的亲身经历,读大学时时有参加。“北京的饭局并没有什么功利性,常常是就地组局,朋友互相叫着,总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机会就诞生了。别人在饭桌上问我是干什么的,我会坦白说自己是学什么的,想做什么,然后真的得到了机会。观众在剧中所见到的场景就是我曾经见到的,和我同饭局的一个女生后来成了春晚领舞。”所以,张佳安排陈可在饭局上谋得一份工作,并非意指通过什么不堪的手段,而是鼓励年轻人初入职场时要勇于表达,才能为自己争取到机会。

张佳说:“我第一次意识到人生中可以主动争取机会是上大学时,师姐王京花(北京第一代经纪人)来学校讲课,我同班同学就在她离开时塞给她一封信,附上了自己的简历和职业诉求,毕业后这位同学进入了王京花的公司,一路发展很好。很多年后,我听他讲这件事时恍然大悟,觉得他很有智慧。”

微博上发表评论的另一派人多是对这集“饭局”颇有些意犹未尽,以亲身经历补充评论,剧情并不失真。张佳认为,这部分人才是有过社会工作经历的。“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学生,往往在一些小说和电视剧里感觉到社会很残酷,职场很艰辛,其实当你工作后会更多领略到社会的美,你会发现机会多,好人更多,愿意无私帮助别人的人很多。”

“真实”是编剧张佳在《北京女子图鉴》的创作中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也是《东京女子图鉴》曾经最触动她的。《北京女子图鉴》是张佳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在此之前,她最擅长写“少女造梦”系列的肥皂剧。18岁来北京上大学,26岁创业成立影视公司,从编剧做到制片人,30岁那年,张佳突然陷入了她所谓“北漂未婚单身女人最恐慌的状态”。带她走出这种状态的是一个想法,“回顾曾经的来时路,我突然觉得很庆幸,有好多想法想要抒发,就特别想写一个关于北漂的故事,于是开始采访很多人收集素材。” 她发现真正的职场和电视剧里的情节太不一样了,“电视剧里的情节往往是来北京打拼很苦、很艰难,但只要脚踏实地、坚持梦想就能成功,这太理想化了。而且,在我们这类影视剧中,无论残酷还是温暖,大多不建立在真实之上,都是为了戏剧冲突或者煽情设计情节。”

六集过后,对《北京女子图鉴》真实性的质疑再度轩然,比如,剧中一个情节是陈可和某网站总裁顾映真只有一面之缘,贸然发去一封求职简历,不仅得到了翻倍的薪水,顾映真还把自己的大房子以极低的价格租给了她。张佳解释,顾映真对陈可的知遇之恩有一个创可贴的缘由,这是源自身边人的真实经历。“陈可看到顾映真穿高跟鞋磨破了后脚跟,拿出创可贴,两人因此结识,顾映真对陈可印象深刻。我有个朋友在职场中很快晋升到总裁助理,机缘是在一次公司团建活动上,她看到女老板的高跟鞋把脚磨破了,流着血还要很端庄地跟同事们谈笑风生。旁边刚好有便利店,她就进去买了一包创可贴,偷偷塞给老板。事后,老板问她的职业规划是什么,然后调她到身边工作。在一起进公司的同龄人还在一步步找机会表现时,她经过老板手把手亲自教导,在职场上一路发展得很好。后来老板跟她讲了一句话,‘如果能看到别人的难处,还能够以合适的方式予人帮助,这样的人一定是情商、智商在线,我愿意帮助。’”

而另一个有关创可贴的故事也让张佳印象很深,“我们认识的一个富有的男生娶了一个和他差距比较大的女生。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在一个聚会上,男生开啤酒瓶的时候指甲劈了,这个女生从化妆包里拿出了指甲刀和创可贴,这个男生就在那个时候被暖到了。这也不能说女孩有心机,她只是从高中开始就一直有随身带指甲刀和创可贴的习惯。”

剧中,陈可初入北京面试时,面试官问陈可为什么来北京,她说为了梦想,面试官嫣然一笑。写这个情节,张佳有所表达:“我们来北京,梦想只是缘由,但它绝不是支撑你走到最终的决定因素,支持你走到最终的是生活的技巧,那便是如何成为更优秀的人。我们在广泛的筛选素材的时候,发现生活得比较如意的女生都在生活中遇到过贵人,所以贵人不是为谁量身打造的,而是你自己经营维护来的。我也曾经像顾映真那样,把我的房子免费租给员工,但员工不仅没有帮我交水电费,等我收房的时候还又脏又乱。所以,很多人遇到过顾映真,但辜负了这份帮助,还浑然不知。我就想提醒一下这些浑然不知的陈可们,看看你曾经错过了什么,以后会不会稍稍有一些醒悟和进步。”

剧中设计了几款标签式的北漂女孩与陈可相对照,比如:靠改名字、买佛牌、整容来祈祷运气的的姚梅;活得明白有些市侩,但混得不太好的王佳佳。张佳坦言写这些人物并非为了对比褒贬显得陈可如何三观端正,而是源自一种成长后的感悟。姚梅是一个靠与男上司搞暧昧上位的捞女,但当陈可遭遇挫折,身心疲惫的回到家时,看到姚梅正给她洗衣服,那是一种雪中送炭的温暖。剧中交待,陈可上高中就不太看得上王佳佳,刚来北京时没有向她求助。走投无路的时,王佳佳真情意切地收留了她,这同样是一种温暖。张佳说:“虽然王佳佳的聪明是伎俩不是智慧,后来和陈可走散了,但陈可永远不会忘记王佳佳对她半张床的情义。北京有无比大的包容性,所以我们能看到光怪陆离。生活中很多人和我们三观不合,但并不代表他们不是好人,以及不能做朋友,这也是我成长后的一个感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念和生活方式,我们要学会尊重人们的各种奔跑姿态。”

剧集之外,张佳还设计了番外小剧场,补充一些主视角之外的情节。比如,观众看到陈可刚来北京,老家的男朋友便和医院的小护士若有似无地暧昧,一个电话便和陈可一刀两断。但番外小剧场里的情节是,男友因母亲突然瘫痪不能陪陈可一起到北京闯荡,为了不让她心有愧疚才语气狠绝地提出分手。番外小剧场的设计得到颇多好评,张佳解释这样做是希望传达一种包容和温柔对待世界的态度。她说:“很多事我们当时并不知道全部的真相,然而,年轻时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是黑白分明的对抗,于是,总觉得自己很委屈或是无奈,感觉世界不够温柔。但等你成熟后,转头来看,才发现是因为年轻时还不知道如何全面地看这个世界,产生的误会伤害到了自己。刚来北京时,我在职场上也像个刺猬,慢慢地我发现包容他人的同时也是在体恤自己。来北京的这14年我一直在汲取,一直在整理自己。这个城市教给我,被人宠爱的小朋友和披荆斩棘的女英雄是不冲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