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播日,有请郑晓龙导演详解急诊科的秘密

2019-01-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是<电影冷识堂>第34次发声 注射.插管.除颤,急救.分诊.手术.这部一打头就让人血脉贲张的电视剧,就是今年让很多观众期待已久的医疗大剧<急诊科医生>. 这部

这是《电影冷识堂》第34次发声

注射、插管、除颤,急救、分诊、手术。这部一打头就让人血脉贲张的电视剧,就是今年让很多观众期待已久的医疗大剧《急诊科医生》。

这部剧是郑晓龙导演继《甄嬛传》《红高粱》《芈月传》之后,首部现实题材回归之作。从业三十多年,他用一部部现实主义创作(《北京人在纽约》《金婚》《永不放弃》等),参与了中国电视剧史的书写。而他最放不下的,还是好看却难拍的医疗题材。

急诊科,这个时刻上演着生死较量的地方,最容易激发尖锐的戏剧冲突。但同时,也是理解和认同最容易达成的地方。

对于《急诊科医生》的主创来说,做这部剧已不再是一次简单的创作,而是已经成了一种责任。

一位有医学背景的剧评人在看了《急诊科医生》之后说,“这绝对是一部能把医生都看哭的剧,不仅是有高度的专业性,在医生的生活、各种人际关系的描写上都戳到了心窝。”

于是,我们特地在开播前采访了《急诊科医生》的导演和编剧,独家幕后和精彩看点,就在这期的《电影冷识堂》。

导演郑晓龙(右二)、刘雪松(左二),编剧娟子(右一)在拍摄现场

是什么原因让您在古装剧大热的当下又突然回转,拍起了现实题材的《急诊科医生》?

郑晓龙:《甄嬛传》和《芈月传》都是用现实主义的态度拍古装历史剧,我觉得古装戏和现实题材的创作态度都是一样的。

这次回到医疗题材,是因为这类题材能反映很多尖锐的观念冲突,很多两难的问题。医疗题材能在故事的一个个段落里讲不同的病患,讲出人生百态,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郑晓龙

2001年我拍过一部作品叫《永不放弃》,也讲急诊室的故事。从2001年到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其实有很多观念上的东西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如今更多考虑到不光要看到病,还要看到人。

要在更高的一个精神层面上结构故事。生也是苦,老也是苦,病也是苦,死也是苦。这些不仅医生要面对,病患也要面对。

剧中有关于是救人性命还是保证病人生存质量问题的讨论,这种问题放在过去是拍不出来的。如今能转过头来拍这部剧,我是很高兴的。

之前您反复提到,“被相信是一件美好的事”,这里的“相信”是指什么?

郑晓龙:信任,被别人信任。去相信别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相信别人,是一种美好,被别人相信,也是一种美好。

如果一个人永远不被人相信,对他来讲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说需要我们社会的诚信,整体诚信度高才有可能相信和被相信。

我们提出这种问题,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人与人之间经常不被相信或者不敢轻易相信的问题,所以这部剧,也是要在更高的层面去呼吁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更美好、更温暖的情感关系。

《急诊科医生》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于这个创作原则,请您具体谈谈。

郑晓龙:现实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现实生活。首先创作者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然后用你的笔和镜头记录现实生活。不回避,不粉饰,也不刻意抹黑。

我觉得现实主义非常重要,对于文艺作品来说,要想成为高峰,这个作品一定要表达对时代、对历史的某种认识价值的。

为什么说《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为什么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因为这些人和作品都用现实主义的方式,表现了对那个时代的认识价值,对后人有很多启迪。

《急诊科医生》也是用现实主义的态度来拍一个现实题材的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展现和问题的提出,真正触及真实生活,达到让我们的医疗体系能变得更好的目的。

《急诊科医生》对于拍摄大规模烧伤、连环车祸这样的案例,有着什么样的创作理念?

郑晓龙:这个在某种程度上跟医院的氛围是有关系的。急诊科为什么有个急字?因为经常是急病。社会当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爆炸等,都要到急诊科来。迅速地给伤员进行处理和治疗,抢救生命,这就是一个急。

因此我们的镜头组织量非常大,为表现急诊科里面的工作状态,我们拍摄的整个节奏和感觉都是按照这个方式来的,这也是现实。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又能符合现在观众对快节奏的一种要求。

样片中,我们看到很多现实的两难选择,您想要呈现的是怎样一部医疗剧?

郑晓龙:我觉得人文情怀是我在这个戏里面最想表达的,有更多在人文情怀上的关注点和关注度。我想让观众看了以后,能感受到对自己的生活、人生有启发。

至少在医疗方面,能学习到一些具体的知识,比如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判断自己可能患了什么病。我们在片子每一集后面还加了一个小贴士,对各种不同的病患怎么预防,出了问题怎么抢救,这些对我们老百姓都是有帮助的。

《急诊科医生》有两个拍摄组,您和郑晓龙导演的拍摄内容是如何分配的?

刘雪松:如果是合作拍摄,你得知道导演的一些工作属性和习惯,还有两个导演的调子。所以在头十五天,我们是在一起同时看监视器,一起来拍摄。

刘雪松

分配了具体拍摄任务后,晓龙导演主要负责EICU(急诊科ICU)重大急救场景拍摄,我负责情感部分和医院分诊台、护士站等戏份的拍摄。

您之前已经有了很多作品,但我们了解到拍摄医疗题材还是首次尝试,这部作品下来,您有哪些心得体会?

刘雪松:我觉得我还是蛮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我的一些作品,除了有都市剧还有少数民族题材,还有谍战剧等等,所以我一直都在尝试新的感觉。

看剧本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在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这已经超过了导演创作作品的范围,要去真正传播一些东西。

拍摄中后期,我就提出一个想法,在每一集的最后出现一个三十秒到一分钟的医疗小常识,让我们剧中的人物,以他们角色来讲解。比如鱼刺卡喉了怎么办,喝醉酒的人怎么办,包括心肺复苏的方式等。这个建议给出来之后,我已经不是简单地拍一个戏,而是完成一部作品。

我想我们这个作品播出的时候尽可能传递给观众这样一种体验,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付出,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人这样子坚守,这样子勇敢。

对于一部行业剧,专业技术与故事戏剧性的融合是重中之重,这个度应该怎样把握?

刘雪松:技术支持艺术,艺术体现技术。不被技术牵着鼻子走,但是一定完全尊重技术,出现在镜头里的,比如穿什么鞋,是带手套还是不带手套等等细节问题,我们都经得起挑错。

请您点评一下各位主演在剧中表演

刘雪松:嘉译哥,他就像一个老酒。你看他演戏,你会觉得,哎,是不是还可以再放一点儿?是不是还可以再收一点儿?整个是不是平了一点儿 ?可是当你整个去剪后期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是悠长的。所以我就说,像一个老酒一样,回味悠长。

张嘉译

珊姐,就跟她爱喝的威士忌一样她总是让你觉得很温暖。只要她在现场,你就会觉得,都hold住。我记得有一场戏,她的对手连续7次出错,珊姐就完全告诉他,你要放松下来,然后一次一次下来一共走了7次。所以珊姐就像一个冬天里的威士忌一样,很温暖。

江珊

珞丹就是一个嘎嘣儿利落脆的人,她生活中走路也是风风火火的。经常你会听到那个帘子哗一掀,她已经站在你的面前了,“导演我走啦!”,啃着一个大苹果,然后完了之后,哗一转身,她已经从棚子外头走过了。她的这种劲儿就是特别符合江晓琪这种感觉。那就像一杯青柠汽水一样,还挂着霜儿的那种,特别的让你痛快淋漓。

王珞丹

您想要呈现的是怎样的一部医疗剧?

刘雪松:晓龙导演的经验、人生阅历,所有的方方面面,都是我要不断学习的。这部作品在思想上更多是晓龙导演来把控。我负责的是我这个年纪的导演的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和节奏,找到观众更容易接受的一种状态。

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晓龙导演合作一个项目,有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很荣幸。我只想通过这部作品告诉大家,我们在说实话,在办实事,我们没有骗观众,这群医护人员辛勤工作,真的是很值得尊敬的一个群体。

您在创作《急诊科医生》的过程中有哪些感受?

娟子:写得很过瘾,特别过瘾。说实话,作为一个编剧,我不是一名专业的医生,在创作这些东西的时候,我特别希望能有个答案,特别想知道这些两难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哪一边是对的。

娟子

我们一般情况下是作为患者去认识医生的,我们永远没有站在一个医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当创作这个作品的时候,我就站在医生的角度去写,从医生的视角展示他们眼里的生死存亡。我希望观众看完之后,了解医院、了解医生,也能看透一些生老病死。

《急诊科医生》不是一部为医生树碑立传的电视剧,更多的时候,剧中的医生与医生之间是“互为医生、互为病人、互相治愈”的关系。同事之间,从开始的互相看不上,到互相走进,慢慢了解,你治愈我,我治愈她,有很多彼此治愈的温暖。

END

监 制 | 李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