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棣中国经济人口 美籍华人学者著书讲根源:追溯中国人口问题
袁晞(北京) 人口问题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重要问题。要寻求解决的良策,考察问题的源流是必要的。美籍华人学者何炳棣先生1959年写出《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就明清以来六个世纪的中国人口问题做了精彩论述。
费正清先生对本书予以很高评价。 何炳棣的著作从研究官方的人口记录入手。何先生认为,他这本书研究的起始年代明洪武年间是中国人口问题研究的重要时期,按明太祖指示修订的“黄册”和编成的“鱼鳞图册”尽管主要用于劳役和赋税,但同时有效地调查和统计了人口。
通过分析明代官方较为可信的人口记录和各地方志,何先生认为“至14世纪末,中国的实际人口大致至少超过了6500万”。明初以后,由于货币经济的腐蚀、官员的营私舞弊等原因,明代的人口数据离事实越来越远。
何先生说:“尽管明代官方的人口数据显示出人口停滞,实际上从洪武元年(1368)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前后中国的人口始终是或多或少直线上升的。
” 清朝也有多次人口登记,但缺漏依然无法避免。经过对资料的研究计算,何炳棣得出的结果是:全国人口从乾隆四十四年(1779)的275000000增加到道光三十年(1850)的430000000,共增加了56.
3%。困扰着近代中国的人口过多和普遍贫穷的问题,在道光三十年已经存在。何先生认为,清朝最后几年的人口普查是失败的,国民党二十年统治期间,官方认为全国人口总数在4.3至4.8亿之间,完全是揣测的,而不是普查得来的。
人口激增,使中国的资源已变得极其窘迫,以至经济陷入了当代所熟知的困境。何炳棣认为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和结束台湾明朝残余势力到太平天国之前,是中国史上少有的持续和平和繁荣时期,造成人口迅速增长。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地区移民也是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 何先生写道:有理由相信,在清代中国当时的技术水平下,最佳状态(“一个人口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的点)似乎是在乾隆十五年到四十年(1750-1775)间达到的。
到该世纪的最后25年时,有深思熟虑的中国人已开始为生活水准明显的下降所震惊。 18世纪以后,尽管有此起彼伏的天灾,有太平天国、军阀混战、日本侵略等人祸减少了很多人口,但中国的总人口仍大大超过了“适度人口”,到1953年人口普查,已达到583000000。
在何先生写成这本书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口又在迅速增加了,甚至比18世纪还快得多。何炳棣先生在书的最后写道:“是历史重演,还是新中国取得比目前的人口增长率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还有待分晓。
”遗憾的是,就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提倡人多干劲大、什么人间奇迹也会创造出来,在经济低增长的同时,人口急剧增长,历史惊人地重演了。 (1989年译本名为《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0年译本书名改为《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