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卫是四大金刚吗 揭秘上海税源结构转变:从四大金刚到四小龙此消彼长

2017-05-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税源从"四大金刚" 到"四小龙" 上海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记者 胥会云近日,位于上海张江药谷的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下称"华领医药")的"治疗2型糖尿病原创新药HMS5552"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成为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的试点品种.这意味着,HMS5552向产业化迈出关键一步.按计划,这款新药有望于2020年在中国首发上市."中国有1.2亿糖尿病患者,HMS5552进入销售峰

税源从“四大金刚” 到“四小龙” 上海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记者 胥会云

近日,位于上海张江药谷的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下称“华领医药”)的“治疗2型糖尿病原创新药HMS5552”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成为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的试点品种。

这意味着,HMS5552向产业化迈出关键一步。按计划,这款新药有望于2020年在中国首发上市。“中国有1.2亿糖尿病患者,HMS5552进入销售峰值的话,我们预估能达到几十亿元人民币的年产值,甚至更高。”华领医药药物生产和监管副总裁李永国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类似华领医药这类研发型生物技术公司,在上海并非独此一家,这些企业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进展,正在推动上海结构转型,从而实现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

张江:创新药产业“一条龙”

在位于上海东南部的张江,类似华领医药这样的企业并不在少数。数据显示,目前张江药谷在研药物品种超过300个,其中创新药物超过150个。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说法是,CFDA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1个来自张江。连续几年,张江企业申报新药的成功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从2011年华领医药创立,到HMS5552完成5个临床试验,再到目前进入上市许可注册开发阶段,最后在2020年上市,这对于一款新药的研发来说,是一个比较快的速度。

之所以速度加快,是因为华领医药采用了VIC(风险投资 知识产权 研发外包)模式,自己掌握新药的知识产权,但将其他环节外包,从而使研发变得更为高效。

“我们一开始定位就是联合创新。”李永国说,“新药研发的产业链较长,需要一个生态体系。最近十几年中国创新药的生态系统逐步完善,华领医药才有机会利用VIC模式做创新药。”

而这个生态系统,在上海张江,构建得比较完善。创新药涉及生物学研究、药理药效、安全性评价、临床等几大部分。“基本上不出大张江,在产业链上的事情都能够找到人来做。”李永国说。

从研发端来说,大公司的研发中心在上海比较集中,海归创办的研发企业也比较多,人才集中。比如,全球排名前十的制药公司,已经有八家在此建立了研发中心。

以及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评审中心药品审评部等单位在2016年6月入驻张江药谷;同年12月,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启动,可缩短生物医药材料通关时间,这些都给生物医药研发提供了多种便利。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兰忠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张江药谷聚集了许多人才和新药研发机构,但创新药物从研发、临床、生产到销售,不是每个企业都能从头到尾“跑马拉松”。不过企业可以做它最擅长的一块,并且做精、做深。这样既分工又合作,大大提升了新药的研发效率。

而从生产端来说,华领医药又在2015年遇到了MAH的重大利好,可以将生产委托给第三方。

与其他试点省市相比,上海MAH试点重在国际一流生物创新药物的代工。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张江管理局还设立了风险保障资金,为注册在辖区的上市许可持有人和受托生产企业提供风险救济保障。

不仅如此,上海也已经启动了相关调研,以推动自贸试验区内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委托上海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生产产品的业务开展。

作为上海工业六大重点行业之一,在一系列有力措施的推动下,2017年一季度生物医药行业收入增长34.4%。而在生产回升、价格上涨等因素作用下,今年1~2月,医药行业利润增长49.1%,实现恢复性增长。

服务业“四小龙”占比提高

伴随着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正在上海悄然推进。

“税源结构上我们看到一个现象,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新旧动能转换在加快。”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阮青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

数据显示,过去上海税源的“四大金刚”(烟草、石化、钢铁、汽车),2013年在上海税收收入中占比16.4%,2016年下降为13.5%。与此同时,上海服务业中有“四小龙”(租赁和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居民服务)发展起来了,“四小龙”占上海税收收入的比重从2013年的14.8%,提高到了去年的19.9%。

“四大金刚”下降3个百分点,“四小龙”上涨5个百分点,此消彼长,既实现了结构调整,也保证了上海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稳定增长。

“四大金刚”与“四小龙”的此消彼长,也与上海整体经济结构转变密不可分。

“ ‘十一五’规划之初,上海的服务业是一条‘短腿’,经过两个五年规划,现在上海已经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阮青说,上海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70%,上海的城市核心功能金融、航运、贸易等也在进一步完善,130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也使得上海的总部能级不断提升。

伴随着服务业的发展,上海对重化工业、投资的依赖也在逐步下降。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上海也在加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希望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则增加到20%左右。

近日在“2017中国产业经济高端论坛——新旧动能转换”上,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杨建荣就表示,制造业升级是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驱动力。“要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离开了实体经济是不行的。”

得益于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推进,上海经济自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近10年时间,不仅实现了经济增速的稳定,也实现了质量效益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