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自宅 王澍:从“自宅”到象山校区

2017-11-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在英国引用今年获奖评审辞来说明了王澍获奖的理由:"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事实上,王澍引发关注的第一个作品是他自己的家"自宅".这是一间不大的单位福利分房,两室一厅,然而王澍试图在此建造起自己的园林.他在阳台上建造起一个&q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在英国引用今年获奖评审辞来说明了王澍获奖的理由:“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事实上,王澍引发关注的第一个作品是他自己的家“自宅”。这是一间不大的单位福利分房,两室一厅,然而王澍试图在此建造起自己的园林。他在阳台上建造起一个“亭子”,实际上是将阳台套进一个人也可以在里面躺卧的房间框架之中,从而和室内空间形成大与小的参照,“以小见大”。

这是王澍的转折之作,在“自宅”之前,他就做过室内装修和设计,然而到了退隐读博的时候,他对中国的园林产生了兴趣,这直接导致了“自宅”和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风格的发生。

“我从不认为装修设计是表面上的贴贴弄弄,它也是一个建造的过程。”在上海的顶层画廊的室内空间和陈默艺术工作室的室内设计中,你可以发现确实如此,王澍并非在装饰,而是试图在室内创造出新的场所。

其代表作之一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则将王澍身上的两个身份合为一体——老师和建筑师。灵隐寺的飞来峰,游人们沿着山路而上,而这成了灵感来源。“在佛教发生之初那种师徒关系,柏拉图和孔子那种授课的方式,其实都是相像的。

”王澍说,这种田园式的对于传承的想象投射到了象山校园中。鸟瞰象山校园,体量巨大的建筑群集中围绕着山体呈现半月形,建筑随着山势扭转腾挪,小心地把场地上原有的池塘、农地和流水保留下来。王澍将四种模型结构融入其中,山体的建筑、流水的建筑、院落式的建筑、住宅的建筑,不同空间被悉数植入。

象山校区的规划王澍想了三个月,却只用四个小时就画了出来。“我摊开纸,从左到右,连续地画,画的时候,脑子里在摆各种机位。”画完后,所有的内部空间也已经思考完毕。从技术层面上说,对有着深厚的国画修养的王澍或许是一种理所当然,但在思考的方向上却和传统的建筑设计逆向而行。

因为“入画”,所以一草一木,周围景致都在考虑之中,而不是只有孤单单的建筑。就像是展开一个连续的剧场,想象一只鸟从屋檐上飞起,一扇门被费力地推开,露出半个身体,“伟大的城市为什么就不可以从花园中产生呢?”王澍追问。

这个探讨城乡二元论的象山校区已经在影响人们的判断,最明显的例子是有学生仅是因为参观了象山校区而就将考入中国美院建筑学院作为人生理想。

然而,对于王澍始终在理论上强调中国传统文人趣味,而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和宁波历史博物馆等作品的设计中却始终用大体量的几何块面进行呈现,也曾引发困惑。对此,有评论认为,能够将乡土、村落这样小尺度的东西转化为大体量的抽象形式,而且还让人感觉到传统的意味而非形式,正是王澍的贡献所在,虽然其建筑作品在使用上未见得尽善尽美,然而众多建筑大师如柯布西耶等的房子住着也未必舒服,而且王澍的作品大多为公共建筑,并非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