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英林分红 “河南首富”秦英林 敢于分享财富 惠及社会大众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曹国宏 本报特约记者 徐海林
在南阳,在河南,乃至在全国,“猪倌”秦英林的名字越来越响。
因为他大学毕业带着妻子双双辞去公职回乡养猪,成就了目前南阳最大市值的上市公司,即使在今年股市波动的情况下,“牧原股份”依然坚挺,市值比去年初上市时增长4倍; 因为他刚刚蝉联胡润富豪排行榜发布的“河南首富”并进入“中国百富”,身家比去年首次进入“河南首富”时的90亿元净增115亿元;
因为他引领的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原)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自养生猪供应商、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工业化养猪航母企业,集约化养猪规模全国第一;
更因为他在努力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同时,敢于向社会大众分享财富而引起国内外、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奉献社会
捐赠扶贫助教1.15亿元
1992年,受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鼓舞,秦英林辞去机关工作,与大学同窗的妻子钱瑛一起回到老家内乡县马山口镇河西村创业养猪,立志通过自己的专业理论和养猪实践的有机结合,带动乡邻多养猪、养好猪,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面貌;同时筹建牧原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以奉献社会,致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吃上自己生产的安全、放心、高品质的猪肉,过上幸福的生活。
从22头猪养起,走过23年的风雨历程,秦英林缔造了养猪神话。特别是近6年,他引领的牧原生产规模和效益迅速增长,创造出了可观的价值和财富。目前,牧原已拥有13个子公司和1个参股公司,总资产50多亿元;秦英林个人和他旗下的公司用于扶持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经济、振兴教育等方面的捐资累计达1.15亿多元。
秦英林说,创造价值是本事,敢于分享财富、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家的风范。他把奉献社会作为自己的追求,以能够回报社会而自豪。
膨胀规模
让产业带动“三农”
秦英林说,要想对社会有更多的贡献,必须首先做大自己的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牧原在内乡县建设了河南最大的生猪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了集科研、饲料加工、生猪育种、商品猪饲养、屠宰加工、有机肥生产、生态农业于一体的完善产业链,使内乡这个贫困县成为国家生猪生产大县,也带动内乡许许多多的农民和下岗职工养猪,增加了经济收入。
为让更多的地方享受到自己独创产业模式带来的效益,多年来,秦英林致力复制在内乡发展的生猪生产一体化产业链到河南、山东、湖北的20多个县市区,投资数十亿元建设现代化的养猪场,完善配套生产要素。
秦英林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张,使生猪的年出栏量迅速增长到今年的近250万头,不仅直接解决周边地区一万余名闲散劳力和下岗职工就业,而且带动当地养殖、种植、运输等上下游产业的迅猛发展。
秦英林把利用自己独创的厌氧发酵专利技术而实现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一并复制在企业所到之地,无偿投资数千万元,为当地村民铺设支农管网30万米,将通过有机处理的养殖肥水无偿提供给农户浇灌农田,不但使农田旱能浇,而且提高了地力,既节约了化肥投入,又提升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情系教育
点燃农民家庭的希望
老庄村,内乡一个典型的山区偏僻小山村。村里有点儿文化的人都出去打工了,没文化的“留守老人”在家带孩子,而该村小学教育质量非常落后,在全镇小学排名总是倒数第一。几年前,秦英林在这里建设养猪场时,了解到的情况让他心中很不是滋味:“小学教育是基础,教师是关键。
培养更多优秀学生,是一项长期工程,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我们企业的责任!”从2012年起,公司将该校纳入牧原教育基金管理范围,重奖教学突出的教师。
从创业之初起,秦英林就把扶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作为自己的神圣责任。从扶持建设学校校舍到设立奖学金,到引入企业绩效考评模式提升教学水平,到持续资助大学生,帮助贫困家庭学子圆梦大学,再到2015年出资1500万元设立内乡县牧原教育基金,至今累计资助教育事业的款项已达3000多万元。
每年暑期,秦英林除了忙经营外,更关注的是贫困大学生家庭。他要求公司与所在地的相关部门搞好对接,掌握好贫困家庭具体情况,在新学期开学前,及时把捐助款送到大学生手里。从2008年至今,他个人和公司共捐资538.5万元,帮助1802个贫困家庭学子圆梦大学。近两年,他还先后向南阳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460万元,用于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建设新农村
让百姓安居乐业
3年前,在河南省扶贫工作会议上,秦英林一次性拿出6000万元交给河南扶贫基金会,用于贫困地区经济开发。
近年来,他先后拿出1300余万元帮助企业所在地修路、架桥、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建设新农村,使一批贫困落后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
内乡县马山口镇是中国四大中草药集散地之一,号称中原旱码头,但主要街道建设落后,制约着经济发展。秦英林得知当地政府建设街道,主动出资100万元;为改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内乡县赤眉镇修湍河截潜流拦河坝,秦英林主动拿出280万元,解决了下游近3万群众生产生活的用水需求,两岸5000余亩耕地也得到浇灌。
余关乡黄楝村曾是一个落后村,秦英林出资300多万元帮助该村发展经济,建设新农村,目前,该村已发展成为中国首批“最美乡村”。
秦英林有着博大的胸怀和格局,他向社会分享财富的目标是:在未来10年内,帮扶150个贫困村,让牧原所在地区的村民得以发展而富裕,让他们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让他们的老人有一个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