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体”表演被人民日报发文狠批!问题来了,演员除了嚷还会啥
人民日报一发文,总能激起千层浪。
今天人民日报的某位编辑,大笔一挥,写下一篇《“咆哮”式表演是艺术的失控》,引发热议。
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的艺术作品,除了“喊叫大法”和“大嗓门表演”这类艺术形式,再无其他。
故事还没怎么着呢,演员就开始一哭二闹三嚷嚷了,义正言辞需要高八度,胡搅蛮缠也得吵着收尾;
有时为博大家一乐,也要喊个嗓来展示,有时为了突显内心的悲情呢,依然离不开放肆哭喊。
啊,照文章的观点这么一说,立即在脑中浮现对应的表演惊吓图。
上面的“咆哮帝”马景涛算一位。马哥哥由于贯彻大吼小吼常年吼,由此得来“咆哮帝”。
看到马景涛,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想起了
何润东在《风云》中饰演的“步惊云”一角。
看这部武侠剧时,婶儿还年幼,还分不清咆哮嘶吼和含情脉脉,只知道何润东在剧里身材魁梧,是帅的。(少女的审美果然精奇)
不过当时的表演方式在如今看来,确实咆哮、夸张有余。
还有被玩烂的“尔康”
有这种表演方式的,也少不了被诟病颇多的吴亦凡。
不否认吴亦凡在星爷的《大话西游:伏魔篇》中有些许的演技进步,但当年出演《致青春2》时,那三不五时出现的霹雳大吼,常常被拿出来放肆调侃。
但,只要演员在表演中运用了类似的疯狂咆哮大法,都属演技不精嘶吼来凑?
所有演员都要“喜怒不叫、悲欢不喊、宠辱不嚷”?
(人民日报此文,多次指出,演员应修炼喜怒不叫、悲欢不喊、宠辱不嚷)
想来也有点可笑,毕竟凡事无绝对嘛。
我们都知道人物的性格有万千状态,人物的情绪往往受制于环境和性格,而不同性格的人表现出的愤怒生气,当然不一样。
生活中自然有人冲动发火了,是要眉头紧锁、暴跳如雷,但不是所有吵架的人都要摔门摔杯子,也不是只有张狂的青筋暴露,才象征着,“诶诶,注意看,我愤怒了”!
如果划在星座范畴讲,白羊座的人是一秒炸锅的,而内敛的大摩羯大都不会如此。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也属脾气很具爆点的人,很多关于张飞的人物刻画,不论画作还是影视作品,他的形象永远都是这样:
面目狰狞,勇而猛。
但显然,跟张飞性格南辕北辙的诸葛亮,在不悦不喜时,一定不是张飞的这幅面孔就对了。
要求拥有诸葛亮性格的人,在表达愤怒时,不张不狂,但放到张飞那,喜怒不叫、悲欢不喊、宠辱不嚷简直是对人物刻画的致命摧毁。
也是说,你不能要求演员“只会狂”,也不能要求演员“不准狂”,所有评判的标准,应该首先根植在人物的性格上,他是什么样的人,自然要去运用匹配人物性格的表演方式。
细想一下,不论什么性格只能依靠“咆哮喊”来博一个剧情和收视高潮,一是演员功力不够,二来也拜剧本和台词所赐。
剧本和台词没办法突显故事张力,人物性格不够饱满,台词不够有趣不够深意,剧情氛围没有烘托得恰到好处,所以演员只能靠夸张的肢体动作来为人物加分,来博取关注。
这一点,在如今的小品演绎中,大家体会更深。之所以频频拿早年的小品剧作和如今相较,也因现在的小品剧情为零,全靠段子凑。
没故事没内核,又担心观众换台,就刻意用夸张演绎来博取一笑咯。
如果搜罗早年间小品的惊艳处,你会发现,演员的台词和表演永远和故事情节应运而生,你不会发现某句台词很生硬,不会认为演员表演很做作,从不为笑而笑。
这一切,来源于它有扎实的故事剧本。
当然,抛却剧本架构外,衡量演员的最高境界一定是收放自如。“放”可能是一个演员进入行业的初级门槛,会不会“收”,则关乎你,能否配称好演员。
文/原来是畅婶儿
(360娱乐原创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