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奇葩说》的光环,《奇葩大会》自开播起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2018-09-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顶着<奇葩说>的光环,<奇葩大会>自开播起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网上的讨论声越来越高,而随之而来的争议当然也不少. 价值观单一?只有故事没有人?甚至有人爆料<奇葩大会>编导开口便谈"越悲惨越耸人听闻的越好",以此来作为选人的标准.难道我一直以来看的都是一个假的<奇葩大会>? 分享不同的人生经历,就叫耸人听闻了? 纵观<奇葩大会>这几期节目不难看出,节目组在选手的挑选上,还是非常多元的. eof showBodyUI=

顶着《奇葩说》的光环,《奇葩大会》自开播起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网上的讨论声越来越高,而随之而来的争议当然也不少。

价值观单一?只有故事没有人?甚至有人爆料《奇葩大会》编导开口便谈“越悲惨越耸人听闻的越好”,以此来作为选人的标准。难道我一直以来看的都是一个假的《奇葩大会》?

分享不同的人生经历,就叫耸人听闻了?

纵观《奇葩大会》这几期节目不难看出,节目组在选手的挑选上,还是非常多元的。

既有亲切的“身边人”,比如国家博物馆的讲解员河森堡,拟音师薛媛,北京的哥司机,也不乏占了些“先天优势”的高阶选手,比如从小见证了中国摇滚诞生之路的侯祖辛、天生一副好嗓子、祖师爷赏饭吃的“梅派”传人巴特尔等等。

但老实讲,这些人的故事到底哪个可以用上“耸人听闻”四个大字了?

在这个公众号写手遍地、创业热潮的今天,人人都可以走出去寻找自己不同的职业风景。而他们也不过是在向观众讲述自己最有趣的工作见闻而已。

如果说分享自己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故事,就叫“耸人听闻”了,那不如说你的人生也太平淡,而你的见识也太浅薄了。至于说卖惨,那更是跟《奇葩大会》挂不上钩了。曾患有躁郁症的刘可乐,可能是节目里最有“资格”卖惨的人之一了,然而她没有。她勇敢的站出来,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脆弱也不一定是坏事,但你千万不要忽略自己内心的力量。

《二十二》的导演郭柯,经历过资金困难、众筹等等波折,包括《二十二》中记录的“慰安妇”老人们,也是较有“资格”卖惨的人,然而他也没有。就像他的电影一样,郭柯告诉观众,比起过去的苦难,人们最容易被打动的还是亲情。

其实,找些职业编剧写点悲情的故事,然后去横店找个戏好的群演来个声情并茂的朗诵并不难操作,但显然《奇葩大会》并不是这样的。别的不说,你看《奇葩大会》上有几个选手泪洒舞台了?

至于说选手本人是否有趣,能不能让人记住,这其实是个非常主观性的问题。比如我就在节目里记住了相亲吃掉一本菜、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大胃”女孩小猪猪 ,梅派传人巴特尔,当然还有心直口快、演讲频频被消音的北京大妞侯祖辛。

而《奇葩大会》和《奇葩说》本就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节目。《奇葩说》有充足的时间给选手展示自己的机会,去发挥个人魅力。而《奇葩大会》每位选手则只有短短十多分钟的演讲机会。节目形式不同,本就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

这才是真正的多元

其实看过几期《奇葩大会》你就会发现,节目极少对选手的故事和加以判断和评论。《奇葩大会》只是为不同的人提供一个发声的平台,而并非去提倡或支持某个观点或是价值观。

河森堡可以在这个舞台上直言自己“庸俗”的人生规划就是在加勒比海上拥有自己的豪华游艇,郭柯也可以坦白自己无法拒绝金钱的诱惑所以多次表明捐款以断绝自己的后路。至于说月入十万的公众号写手木汁,有人批评节目组是借此宣扬“以成败论英雄”的价值观,更像是在强行扣帽子。

首先,木汁只是客观的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故事和态度。

其次我们来看看木汁为何会如此激动的要在节目上打老师的脸?

那是因为在上学时仅因为她成绩不好,在一次期中考试中,老师就无端怀疑她要作弊,还把她的座位搬到了讲台前。在家长会上老师甚至当着众人的面羞辱她:“木汁你就是一个废物,你看你考的这点分,以后就等着啃老吧。”木汁的目的是在节目上炫耀她写公众号能写成爆款、月入10万吗?当然不是。她是在用自己的例子反驳老师当初“学习不好=人品不好,学习不好=废物”的言论。

这一切难道不才是木汁的故事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吗?

我们不能用学习成绩来判定一个人人品的好坏,同样的谁也不能轻易就定义我的人生。你可以把木汁的行为当做一种对老师的报复,你甚至可以不喜欢木汁的这种报复,但这就是她,一个直爽的00后女孩。

《奇葩大会》更像是一个分享的舞台,把各式各样的人生展现在你面前。这些选手的观点和态度也不尽相同,自然也无法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没关系,这都不影响他们有权利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同样引来争议的还有曾经的躁郁症患者刘可乐。她通过积极的寻求医学治疗,加上自己个人心理上的努力,战胜了躁郁症。

但可笑的是,有人听刘可乐的故事最终得出的结论却是因为她家境好起码是中产以上,所以她能治好病。这就跟听木汁的故事只能听到“月入10万”几个字一样,你心里想的是什么,所以你看到的就是什么。

刘可乐在《奇葩大会》上更多的是分享自己对抗躁郁症的经历,并以此鼓励更多的人坚强起来。重点在于坚强,而非她去过美国治病。换句话说,不去美国就治不好病吗?显然不是啊。父母教育程度不高,家里不是中产阶级就治不好病吗?当然也不是啊。

刘可乐的家庭背景不是她能决定的,而她能决定的,就是将自己在专家那里所能得到的讯息以及自己一路过来的历程,总结成经验分享给大家。或许你觉得她因为自己的家庭背景才有勇气说这些,没有考虑到所谓“普通人”,但事实上条件并不是撕掉身上不好标签的阻碍,就像农村孩子就没有资格上名牌大学追求自己梦想了吗?是你永远觉得自己不如人家才让自己永远困住。

一个女孩的治愈经历和阶级本身并不是直接挂钩的,最终战胜病魔的只能是你自己,而不是钱,也不是阶级。刻意去放大阶级隔阂,上纲上线,不仅没有必要,也浪费了刘可乐的心意。

听形形色色的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本就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情。

真正多元有趣的节目,恰恰是把生命的多种不同客观展现在观众面前,由你去判断,去体会。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无法一一去尝试,才愿意去看其他人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也正是《奇葩大会》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