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达晚会 第三代掌门人李文达:新会是李锦记的根

2017-08-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佛山曾向李锦记抛出橄榄枝被婉拒第三代掌门人李文达 新会是李锦记的根 编者按: 在上世纪,"李锦记"是"蚝油"的代名词.现在,"李锦记"是江门市"龙头企业"的代名词.在香港.内地甚至海外地区,"李锦记"已经深入了中国人生活的点滴,俨如"中式味道"的佼佼者.李锦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扎根新会,并以迅猛的步伐,不断地成长壮大,成为了国内家喻户晓的酱料王国.去年,李锦记集团在我市实现产值超200

佛山曾向李锦记抛出橄榄枝被婉拒
第三代掌门人李文达 新会是李锦记的根

 编者按:

 在上世纪,“李锦记”是“蚝油”的代名词。现在,“李锦记”是江门市“龙头企业”的代名词。在香港、内地甚至海外地区,“李锦记”已经深入了中国人生活的点滴,俨如“中式味道”的佼佼者。李锦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扎根新会,并以迅猛的步伐,不断地成长壮大,成为了国内家喻户晓的酱料王国。去年,李锦记集团在我市实现产值超200亿元,纳税超25亿元,成为全市第一的纳税大户。

从本周开始,本报(江门日报)开辟了“李锦记在新会20年”专栏,为您讲述李锦记在新会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江门日报记者 冯瑶君

跨过“李文达”大桥后,从正在建设中的“无限极”大桥旁望过去,一个个巨大的、黄色的“酱油罐”矗立在潭江河畔,非常壮观。这是位于新会区会城七堡工业区的李锦记生产基地中的一道标志性风景线。

新会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有助天然制曲和微生物菌群发酵,为李锦记酱料独特的风味缔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来来往往的人都知道,一年四季,与“酱油罐”作伴的,是强而暖和的阳光,是川流不息的清澈潭江;李锦记与家乡纯朴热情的风貌浑为一体,一切看起来非常自然与和谐,“李锦记”早已成为了新会的一部分。

曾在佛山考察了大半年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1993年,时年60多岁的李锦记第三代掌门人李文达,到广东珠三角地区进行考察,为大陆的新厂寻找最佳选址。当他在我市相邻的佛山市考察时,当地政府给予了十分优惠的引资政策。虽然令人动心,然而,李文达最终还是选择了新会。

曾在佛山任职的原江门市委书记刘海曾经表示,他早在1993年便与李文达认识,对其爱乡情谊记忆犹新:“我在1993年左右认识李文达先生,当时我在佛山工作。那年,李文达先生和一批香港的投资者到佛山考察,想投资办厂。李文达先生在佛山考察了大半年时间,了解了佛山的土地以及各种引资政策后,李文达表示感谢佛山市的支持,他还是希望把企业带回家乡新会。眼看着一个大企业从我的手中飞走,我觉得非常可惜,但对李文达先生心系家乡之心十分敬重。”

发明蚝油创立李锦记

李文达在澳门出生,其祖父李锦裳是会城七堡人,李锦裳年轻时随母亲逃难到珠海市南水镇,并在当地开茶寮谋生。

由于当地盛产生蚝,李锦裳把生蚝煮成汤水卖给村内的渔民,赚点蝇头小利度日。有一次,因他忙于茶寮工作而忘记看顾炉火,锅里的蚝汤煮糊了,浓缩成蚝汁,尝后汁液酣醇味美,遂发明了蚝油,村民食用后纷纷赞好。后来,他专心致志,在南水专门生产蚝油,并以自己的名字取名为“李锦记”,时年为1888年,李锦记蚝油庄正式创立,从此逐步发展起来。其后,李锦裳的儿子李兆南接班以后把企业冲出粤港澳,致力开拓海外华人市场。李文达1954年加入李锦记,并于1972年成为企业掌舵人。

1980年代起,李锦记第四代陆续从外国学成归来加入李锦记,引进新科技使企业现代化。自此,李锦记酱料品种也越来越多元化,除原有的蚝油及虾酱产品外,发展至两百多种酱料产品包括酱油、XO酱、辣椒酱等调味品。

李锦记全球最大生产基地

落户新会

李文达认为,人要饮水思源,在阔别家乡多年之后,他一直希望能为家乡作出贡献。在多次采访中,李文达曾多次表达:“新会是我的家乡,也是李锦记的根,我和我的子女都不会忘记这一点。”

为此,李锦记在离开家乡超过100年之后,于1995年返回新会七堡投资设厂,并先后成立了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和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建成了李锦记集团。

李锦记集团规划用地约2000亩,规模庞大,技术先进;1996年酱油厂房正式启用,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食品企业,至今已经成为李锦记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2005年,李锦记集团的另一大品牌——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厂房落成启用,专门生产中草药健康产品。

多年来,李锦记中式酱料和无限极中草药健康食品的齐头并进发展,去年,李锦记集团成为我市第一纳税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