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舌囊肿有什么危害呢 预防治疗是关键

2019-02-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常见的甲舌囊肿是指在胚胎早期甲状腺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退化不全.不消失而在颈部遗留形成的先天性囊肿.甲状舌管囊肿的发生与性别无显著关系,男女均可发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岁以下青少年为多见.囊肿可发生于颈前正中舌盲孔至胸骨切迹之间的任何部位,以舌骨体上下最常见,有时可偏向一侧. 病因 甲状舌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发育性囊肿,源于甲状舌管的残余上皮,由于胚胎期甲状腺形成过程中的甲状舌管退化不全,遗留在颈深部组织内,而管腔内被覆上皮产生分泌物积聚而形成. 胚胎发育第4周时,第1对咽囊之间.咽腔腹侧

常见的甲舌囊肿是指在胚胎早期甲状腺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退化不全、不消失而在颈部遗留形成的先天性囊肿。甲状舌管囊肿的发生与性别无显著关系,男女均可发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岁以下青少年为多见。囊肿可发生于颈前正中舌盲孔至胸骨切迹之间的任何部位,以舌骨体上下最常见,有时可偏向一侧。

病因

甲状舌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发育性囊肿,源于甲状舌管的残余上皮,由于胚胎期甲状腺形成过程中的甲状舌管退化不全,遗留在颈深部组织内,而管腔内被覆上皮产生分泌物积聚而形成。

胚胎发育第4周时,第1对咽囊之间、咽腔腹侧的内胚层向下方陷入,形成憩室状结构,即甲状腺始基,以后其向下面的间质内伸展,在颈正中气管前形成正常甲状腺;第6周时,甲状舌管自行退化,仅在其起始点处留下一浅凹,即舌盲孔。如果在此过程中,甲状舌管退化不完全,则残存的上皮可在颈前正中舌根至甲状腺的行程内形成甲状舌管囊肿,囊肿可通过未退化的甲状舌管与舌盲孔相通。

预后

甲状舌管囊肿手术切除后可有一定的复发率,有研究报道Sistrunk手术的术后复发率为3%~5%,但也有报道称复发率高达26.9%。术后复发者其再次复发率可达33%。大部分为乳头状癌,也有滤泡状癌、鳞癌等。但关于其来源仍有争议,有人认为是隐匿性甲状腺癌扩散而来,也有人认为是起源于甲状舌管囊肿壁内的异位甲状腺组织。

临床表现

甲状舌管囊肿的发生与性别无显著关系,男女均可发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岁以下青少年为多见。囊肿可发生于颈前正中舌盲孔至胸骨切迹之间的任何部位,以舌骨体上下最常见,有时可偏向一侧。囊肿多呈圆形,生长缓慢,多无自觉症状,以偶然发现为多。囊肿质软,边界清楚,与表面皮肤和周围组织无粘连,位于舌骨下方的囊肿,在囊肿与舌骨体之间有时可扪及一坚韧的条索状物,囊肿可随吞咽及伸舌等动作而上下移动;若囊肿位于舌盲孔附近时,当其生长到一定程度可使舌根部抬高,发生吞咽、言语功能障碍。

囊肿可经过舌盲孔与口腔相通而容易继发感染,当囊肿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疼痛,吞咽时尤甚。颈部检查可见囊肿表面皮肤发红,界限不清,当囊肿自行破溃或经皮肤切开引流时可形成甲状舌管瘘,此时因内容物引流囊肿可消失。临床上亦可见出生后即存在的原发甲状舌管瘘。甲状舌管瘘的瘘口较小,长期流出淡黄色的黏液或脓性黏液,当瘘口被阻塞时可导致瘘管的急性炎症发作。

根据手术中美兰染色范围,及术中、术后的病理切片分析,可将甲状舌管囊肿分为5类:Ⅰ型:舌骨下囊肿或网状瘘管分枝,舌骨上单个瘘管;Ⅱ型:舌骨上、下均有囊肿或网状瘘管分枝;Ⅲ型,舌骨上囊肿或网状瘘管分枝,舌骨下单个瘘管;Ⅳ型,舌骨下囊肿或网状瘘管分枝,舌骨上瘘管闭合;Ⅴ型,舌骨上囊肿或网状瘘管分枝舌骨下瘘管闭锁。

治疗

手术彻底切除囊肿或瘘管是根治甲状舌管囊肿或瘘管的主要方法,由于囊肿及瘘管同舌骨体的密切关系,手术时应切除与之相连的舌骨体中份,以防止复发。

沿颈部皮纹于囊肿表面作横行切口,长度以能充分显露手术野为宜,如为瘘,则应作包括瘘口皮肤在内的梭形切口;如囊肿位置较低,则应在剥离至舌骨体平面时再作一横行切口。按切口设计分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颈前带状肌,显露囊肿或瘘管,再沿其周围分离,注意勿损伤甲状舌骨膜,当至舌骨体下缘时,在其与舌骨体相连部分的两侧,切开舌骨膜及附着肌肉,用骨剪分别剪断舌骨体两侧,将囊肿或瘘管与已切断的部分舌骨体一并去除。冲洗创腔,彻底止血,缝合舌根部瘘管肌肉以消除死腔,将舌骨体切除后的骨断端浅面所附着的肌肉及骨膜缝合。

若为囊肿癌变,伴有颈淋巴结转移时,则需行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类型为乳头状癌或滤泡状癌者,可采用甲状腺素抑制治疗。如为鳞状细胞癌,则术后可行放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