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平书法 书法家张西平:书法是美妙的文化旋律

2018-04-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春节期间,一场别开生面的书法展在深圳青藤茶社举办,展览的内容为中华姓氏对联,这些作品均由书法家张西平书以不同的字体创作而成.近日,记者在青藤茶社见到了书法家张西平,他向记者讲述了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以及自己40多年的学书历程.不同字体书写姓氏对联走进茶社,以孔.徐.苏.杨.李.张等50多个姓氏为主题的不同书体的对联,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走廊两旁,小隔间的墙壁上.屏风上,三三两两的茶社客人在"展厅"中随意地交谈;来往的客人让展览多了几分生活气息,而展览则让置身其中的人添了几分儒雅.参观展

今年春节期间,一场别开生面的书法展在深圳青藤茶社举办,展览的内容为中华姓氏对联,这些作品均由书法家张西平书以不同的字体创作而成。近日,记者在青藤茶社见到了书法家张西平,他向记者讲述了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以及自己40多年的学书历程。

不同字体书写姓氏对联

走进茶社,以孔、徐、苏、杨、李、张等50多个姓氏为主题的不同书体的对联,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走廊两旁,小隔间的墙壁上、屏风上,三三两两的茶社客人在“展厅”中随意地交谈;来往的客人让展览多了几分生活气息,而展览则让置身其中的人添了几分儒雅。参观展览后,记者和张西平就坐在这茶楼里,开始我们的访问。

张西平说,这个展览的创意出自杂文家许石林。热爱传统文化的许石林早在几年前就计划创作一批姓氏对联,以彰显姓氏文化。去年他遇到张西平,两人一拍即合,许石林负责创作对联内容,而张西平则负责将内容以书法的形式呈现出来。

“每副对联以一个姓氏为主题,内容为本姓氏往昔日贤良者的道德文章、功名勋业,包含对联和注解两部分。如李姓对联:‘登龙泽世 射虎名家’,上联讲的是李元礼,下联则说的是汉代名将李广。注解分别引用《世说新语》和《史记》中的原文加以解释。”张西平介绍说,对联字数很少,本来就不太容易表现,而几十副对联,如何体现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是一个难题。

经过仔细斟酌,张西平决定利用不同字体、不同颜色以及对对联和注解的不同布局等来体现其丰富性。“根据每一副对联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字体;在每一副对联中,适当‘穿越’,如在以隶书字体为主的徐姓对联中,个别字加入魏碑的笔法,而在以章草字体为主的曹姓对联中,加入隶书、魏碑笔法;对联颜色以白色为主,还有少量为红色和黄色;对联和注解的位置,则根据字数的多少,施以不同的布局。

”张西平说解释道,“通过这样的调配,每一副对联都不一样,即便是用同一字体写的对联,也有很大差别,从而保证了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张西平说,这些姓氏对联通过灵动的书法表现形式,反映了每个姓氏的渊源典故,传达深远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读者在欣赏书法之余,还可以学习了解姓氏文化,可谓一举两得。

一辈子只做书法一件事

在这些姓氏对联中,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五中书体均有体现,其中隶书作品占多数,但是数十幅隶书作品,变化多端,各不相同。张西平说,能变出这么多花样,和他40多年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张西平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八岁时,他对中国的方块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开始了学书之路。“当时是一种单纯的喜欢,说不出什么原因。一开始也不知道临帖,就是自己写,上中学以后才开始临颜真卿的楷书帖。当时哪有宣纸呀,用报纸练字都很奢侈,可以说当时的报纸就好比现在的红星宣纸(一种知名宣纸品牌)。

”1977年张西平高中毕业后,到陕西陇县插队两年。“插队时,我随身带着颜真卿的《勤礼帖》、《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帖》,它们是我插队的两年时间里最好的老师。我经常去大队,把人们看过的报纸收集起来,干完农活回来就用报纸临帖。”张西平回忆道。

1981年张西平回城。那时他心里积攒了许多疑问,迫切需要一个老师为他解惑。趁着参观碑林的机会,他慕名拜访了当时碑林博物馆的研究员、著名书法家薛铸先生。与薛铸的交谈,令张西平受益匪浅。经过多次拜访,薛铸也喜欢上了勤学好问的张西平,并将其收于门下。

徜徉在碑林博物馆,张西平陶醉在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中,而薛铸的教诲,则令他如沐春风。先生的许多言论,他至今仍记得:“一家之长不算长,要学习不同书体,把各家的精华归纳到自己的作品中,就是自己的风格”、“书体要服务于内容”、“学书法要先学做人”……

在名师的指引下,张西平广临碑帖,从“二王”、张、怀,到西安碑林,无不用心,从小楷到狂草,无不用力。正是由于广泛涉猎多种碑帖,将各体书艺,烂熟于心,他才可以书写出风貌各异的姓氏对联。但张西平坦言,与老师薛铸(会写150多种书体)相比,自己还差很远。此外,老师常教导要加强对国学的涉猎和学习,如今人到中年,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要还文化的债”。

张西平说,自己比较笨,也没有远大的抱负,这一辈子只做书法这一件事,目标就是把书法做得更优秀。“好的书法作品是文字组成的美妙旋律,看懂以后,是一种最高的文化享受。每天与书法作伴,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