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蕾写的儿童戏剧是 儿童文学家别缺席儿童戏剧
最近几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进入新的增长和繁荣期,从出版方面的数字可以看到儿童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出版界最有亮点的一方支柱。可是现在在整个规模之下,文学和艺术这一对姐妹没有很好地关联在一起。
事实上在儿童戏剧界,优秀的作品被搬上戏剧舞台在全世界都是一种常态,整个儿童文学创作一直跟儿童戏剧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中国不同的儿童作家在创作小说、散文、儿童童话、儿童诗的同时,还进行儿童戏剧文学的创作和翻译,如任德耀、刘厚明、包蕾等等。
但是遗憾的是,中国儿童文学新的发展、新的成果,似乎没有与儿童戏剧共同分享。1949年至1953年,1954年至1979年,两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都将儿童戏剧和儿童戏剧文学创作囊括其中。
可是从1980年开始的全国性的儿童文学的评奖却将儿童戏剧文学剥离了出去,从那以后,我发现儿童文学创作和儿童戏剧就开始脱离了,像一列脱节的火车,不再紧密联动。儿童文学作家、剧作家孙毅说,如果把儿童戏剧文学排斥在儿童文学之外的话,那就叫“万宝全书缺只角”。
作为一个对儿童文学创作有影响力的奖项来说,这确有相当的导向性,直接影响到儿童戏剧文学的创作。我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痛惜的事情。
我自己作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看到基本的事实是:新时期以来涌现的众多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们,他们几乎都不曾像他们的前辈那样,积极、热心地去关注乃至涉猎儿童戏剧文学的创作。就我自己而言,我几乎写遍了儿童文学所有的样式,小说、散文、童话、儿童诗、寓言、散文诗、报告文学,可是我没有写过一部儿童戏剧。
不久前我与90多岁高龄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任溶溶做了一次交流,这位以儿童诗集《我成了隐身人》获得最近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曾经翻译过至今还在上演的《十二个月》以及《雪女王》《神奇的颜料》《神气活现的小兔子》等国外优秀儿童剧作的儿童文学常青树,已经多年没有再翻译过儿童剧了。
他跟我说现在没有地方可以发表或者出版儿童戏剧剧本。实际上剧本在他的阅读当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他说,文学作品怎么可以没有莎士比亚、莫里哀、萧伯纳、奥尼尔、王尔德的剧本呢?
儿童文学应该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儿童戏剧文学,这应该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界的一个共识。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是中国文坛第一个以著名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项,也是我国目前运作时间最长的一个文学奖项,它设在上海。作为一个儿童文学奖项,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一直把戏剧文学包括在内,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儿童文学作家,从他们自身的创作来看,比较好的一点是大多数能够驾驭多种文本的创作,由于他们对儿童文学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对先进儿童观的认同和理解,对儿童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的认知和经验,比不专门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写作者,会更有优势,在文学性、想象力和情感处理方面可能会把握得更好一点。
所以儿童文学作家缺席儿童戏剧创作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最近我看到杨鹏为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创作的科幻剧《带绿色回家》就非常成功。
王一梅的歌舞剧《木偶的森林》也在苏州公演。还有上海的萧萍,她既是儿童文学作家,又是戏剧文学教授,所以她创作了融诗剧、小说、散文为一炉跨文本的《沐阳上学记》,现在也一直在《儿童时代》上连载,深受欢迎。
另外,我自己作为一个电影和电视剧的制片人,看到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新时期以来,优秀的儿童文学原创作品屡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但搬上戏剧舞台真的是不多。好多已经成为经典名著的作品本身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所以它们在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之后,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不俗的成绩,其中就有脍炙人口的秦文君的《男生贾里》、曹文轩的《草房子》、张之路的《霹雳贝贝》、郑春华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郑渊洁的《舒克和贝塔》,还有陆梅的《当着落叶纷飞》等等。
我自己就将秦文君的《男生贾里新传》搬上了电影银幕。我觉得无论对儿童戏剧品种、样式、题材,还是从儿童戏剧受众来说,经典的、优秀的、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儿童戏剧可靠的资源,是要用足用好的。(本文为作者简平在上海市剧协、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主办的2015上海国际儿童戏剧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