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 读《咆哮了的土地》有感
历史是不能忘却的,精神财富更不能丢掉。任何一个底蕴深厚、昂扬向上的民族都不会忘记从自身的传统和历史中汲取发展的动力和营养,并始终视之为巨大的精神财富。正如一位作家所言,"红色经典"是个精神的富矿,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
初看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还是在初中老师的逼迫下,年少时觉得把一个爱情故事揉进历史揉进革命是何等的枯燥无味。然而在长大以后,在学习了更多史实,感受到那个年代的风起云涌后,再读《咆哮了的土地》,不仅对其有了与当初完全不同的摸索与体会,更庆幸与它的邂逅。
先说说作者蒋光慈——革命文学运动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之一。在中国社会历史转型的关键时刻,蒋光慈以《短裤党》、《野祭》、《菊芬》、《最后的微笑》、《丽莎的哀怨》和《冲出云围的月亮》等作品闪亮登场,被人们誉为“是最初最努力提倡革命文学”的第一人;他虽然热衷于书写“爱情”,但却更加狂热地鼓吹“革命”,其小说如同一颗颗“爆裂的炸弹,惊醒了无数的青年的迷梦”。
作为“新中国”的“表现者”与“歌者”,蒋光慈志向远大、思想前卫。他在“黑暗与光明斗争极热烈的时代”,积极主张革命文学应自觉“担负起新兴阶级解放运动的斗争的任务”;并强烈要求革命作家不但要准确地表现“社会情绪”,而且更要正确地“鼓动,启发,开导社会情绪”;他始终坚信,无产阶级的政治理想“总有一日会”冲破黑暗“大大地光亮起来”。
1930年11月,已被开除中共党籍且重病缠身的蒋光慈,在误解与贫困中挣扎着完成了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
在蒋光慈笔下的乡间“又不是旧日的乡间了。”小说一开头就描写了大革命运动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冲击与影响:“在什么隐隐的深处,开始潜流着不稳的水浪。在偶尔的,最近差不多是寻常的居民谈话中,飞动着一些生疏的,然而同时又是使大家感觉异常的兴趣的字句:革命军……减租……土地革命……打倒土豪劣绅……”。
在大革命疾风暴雨中,共产党员、矿工张进德和出身地主家庭的革命知识分子李杰相继回到故乡,他们把新思想带给农民,并在农村撒下反抗的火种,在沉睡的田野上掀起了一股革命风暴。饱经苦难的农民纷纷觉醒:“现在是时候了,我们应当干起来!
”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开始了,沉睡了千年的土地终于咆哮了。虽然“马日事变”后形势逆转,反动势力疯狂反扑,但已经组织起来的农民并没有被屠杀吓倒,他们在张进德等人的带领下,英勇反抗,冲出包围,最后奔向革命队伍的聚集地“金刚山”。
小说以大革命前后农村中尖锐剧烈的阶级斗争为背景,反映了党领导下的早期农民武装斗争的面貌。首次以长篇小说的形式热情地表现农民的觉醒,再现了农民革命运动的过程,并预示着革命风暴之后的胜利前景。作品最后安排张进德率领农民武装奔向金刚山,寄寓着作家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
作家站在时代的至高点上,贴近现实,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以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出路问题:中国革命事实上是农民革命,农民革命必须走井冈山道路!
读完《咆哮了的土地》,我感受到:历史是不能忘却的,精神财富更不能丢掉。任何一个底蕴深厚、昂扬向上的民族都不会忘记从自身的传统和历史中汲取发展的动力和营养,并始终视之为巨大的精神财富。正如一位作家所言,"红色经典"是个精神的富矿,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
红色经典可以坚定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可以让我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科学的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进而培养热爱党,拥护党,坚定不移的跟党走的思想感情,并最终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坚定信念;通过红色经典的感染力普及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题。
红色经典在本质上是爱国主义文化,它包括了许许多多的经典爱国事例,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壮烈场面。这种爱国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
用红色经典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大学生,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使其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立志成长,报效祖国。红色经典可以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优良的社会品质。
红色精神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历经八十多年的磨练、丰富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一部分。以红色精神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来教育广大的大学生,培养其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自主创新、富有正义、乐于奉献、自强自立的优良品质,使其形成健全的、积极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