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佩尔电影 影后于佩尔谈跨界:相比电影 舞台需要付出更多精力
原标题:影后于佩尔谈跨界舞台:相比电影,舞台需要付出更多精力
一头及肩中长发,文艺范儿的碎花衬衫和牛仔裤,法国著名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昨日出现在广州大剧院,一如她在银幕上的女神形象,优雅而知性。这位曾两度荣获戛纳影后的法国国宝级女演员,于6月11~14日分别在上海、广州和北京三地的舞台展开一次跨界表演——朗读杜拉斯的著名小说《情人》。
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于她在电影上取得的成就,于佩尔将之归功为个人的幸运,而谈到从电影跨界舞台,她表示,电影对她来说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舞台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谈来华:在街头和博物馆感受风貌
“你好!”刚一坐定,于佩尔就用中文向媒体和观众问候,还抱歉地表示,自己会说普通话,但暂时还没有学会广州话。谈到这次的中国之行,于佩尔说,在第一站上海,观众和媒体都给了她非常棒、非常奇妙的体验。尤其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中国观众对作家杜拉斯,对法国文化认识的深刻度,都超过自己的想象。
于佩尔说,每当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或城市,她会走上大街,去观察行人和城市风貌。而她通常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博物馆,这次在北京和上海都有机会去,在广州可能没有时间了。
谈到中国电影,于佩尔说,一直很关注中国的电影人,中国有那么多优秀的导演,比如6月10日刚刚在上海与之举行了一场对谈的贾樟柯导演,比如陈凯歌,期待未来可以合作。而在中国之外,她与亚洲的导演也有不少合作。“我确实是在跟一些东方导演合作的时候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像韩国导演洪尚秀,他的导演方式是从来没有剧本,很多人会说他的导演方式是即兴的,边导边写剧本。
在一场戏里会不断拍镜头,有时候连拍20个小时都没有人阻止他,这是他的风格。”
谈戏剧:朗读《情人》有做改编
在电影上成就非凡的于佩尔,这次出现在中国,选择了一个大家相对陌生的领域,在剧场朗读经典文学作品。谈到电影和戏剧更偏爱哪个时,于佩尔说:“对我而言,并没有更喜欢哪一个,而是精力的问题。戏剧表演,必须要有非常多的精力,因为你在舞台上要面对很多观众,需要很多的精力来准备;而电影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且电影可以一直做。
”她也强调,无论是在戏剧舞台还是电影,在如何接近和演绎角色这个层面,两者没有任何区别。
对于这次舞台表演选择了朗读的形式,于佩尔说,朗读这件事情现在变得越来越稀缺,大家都在发邮件,发手机短信,没有太多时间坐下来读书。因而这次朗读表演能够吸引到那么多的观众,让她很惊讶。“《情人》这部作品,带有杜拉斯很强烈的个人风格,内容也有很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实并不特别适合朗读,因此我在表演中也进行了改编,加入一些口头上的表达。”
私底下,于佩尔跟杜拉斯也是很好的朋友,“她非常喜欢与人交往,也喜欢倾听别人的秘密,尤其是她喜欢和尊敬的人。”事实上,这并非于佩尔第一次诠释杜拉斯的作品。9年前,于佩尔参演过由柬埔寨导演潘礼德执导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便是改编自杜拉斯同名小说。
这不仅是杜拉斯的成名之作,还带有极强的自传性质,小说的主要情节都是根据杜拉斯母亲1924年在柬埔寨的经历所叙述改编而来。电影中,于佩尔用隐忍的表演,将杜拉斯母亲这一角色诠释得恰到好处。
谈电影:成功是因运气好,遇到好导演
20多岁就拿到戛纳影后的于佩尔,谈到做演员的初衷时说:“小时候就觉得,我想要做演员是因为我想要去别处。无论是在地理上来说想(要)更多的旅行,想看这个世界;还是对自己本身来说,想要探索自我,想要探索每一个导演内心的世界,探索每一个人内心不同的对于世界的想法。”
被问到对青年演员有什么建议时,于佩尔却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运气”。“我的运气非常好,有机会演一些风格非常强烈的角色,比如疯子。运气是很重要的成分,主要是年轻时碰到非常好的导演,他们没有试图去改变我,而是发现我本来的面目,让我去表演自己原本的样子,做原本想要做的事情。
”对于塑造角色,她说:“我一直都有一个方式,理解角色时,去混合脆弱和强大、善良和邪恶、罪恶和无辜,我表演时会混合这些元素,让角色因为立体而显得更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