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以平兴业银行 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经济L型 银行普涨格局难持续

2017-09-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华网消息 "2016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于7月7日在北京举行.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出席并演讲.他表示,经济L型增长将是一个十分艰巨和充满挑战的过程,对此我们应该充分估计,做好准备,不能掉以轻心.过去几年银行业快速发展,整个银行业迎来了黄金期,大家的普遍认识都不错,未来随着经济的增速下行,结构调整加剧,过去那种行业普涨的格局已经不可持续,分化将成为一种必然.以下为演讲实录:接下来再次进入我们的主旨发言环节,有五位中国银行业的领军者来给我们分享他们对于中国银行业转型和突围的思考.首先有请兴

新华网消息 “2016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于7月7日在北京举行。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出席并演讲。他表示,经济L型增长将是一个十分艰巨和充满挑战的过程,对此我们应该充分估计,做好准备,不能掉以轻心。过去几年银行业快速发展,整个银行业迎来了黄金期,大家的普遍认识都不错,未来随着经济的增速下行,结构调整加剧,过去那种行业普涨的格局已经不可持续,分化将成为一种必然。

以下为演讲实录:

接下来再次进入我们的主旨发言环节,有五位中国银行业的领军者来给我们分享他们对于中国银行业转型和突围的思考。首先有请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先生上台做主旨发言,他演讲的题目是“经济L型增长格局下的银行转型思考”。有请!

陶以平: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和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受邀参加今天的论坛并做发言。刚才我们前面的几位领导都已经讲过,非常精彩,我也感觉受益匪浅。特别是我今天心情也很激动,听到了我老东家、我的老领导中国银行田国立董事长的演讲,倍感亲切。

过去几年,我多次聆听田董事长对于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对于银行转型发展的论述,获益良多,虽然现在离开中国银行到了兴业银行工作,但很多影响仍然是潜移默化的,当然今天的发言我责任自负,有不足之处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这次论坛给我的题目是“经济L型增长格局下的银行转型发展之路”,这个题目很大,这里我主要结合在银行日常经营中的实践和体会谈三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怎么看待经济L型增长及其影响。

今年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两篇文章,尤其是5月9日的文章,开局问大势,对于当年和未来一段时期宏观经济的基本走势和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已经做了非常深入和透彻的分析。简单来说,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将呈L型走势,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发力重点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些论断和分析目前已经逐步成为各界的共识。

从商业银行微观经营主体的角度,对于经济的L型增长及影响究竟应该怎么看?我们的观点是,挑战很大,但更应该凝聚信心。

说挑战很大,大家应该有比较好的共识。经济L型增长这只一个概括形象的描述,随着改革向深水区推进,实际经济的运行和变化绝对不是一竖一横那么简单,而是要经历非常动态复杂的经济动能转化和结构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避免要付出阵痛代价,而且推进的速度、节奏和路径也会面临比较多的不确定性。

挑战是比较大的,比如我们就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三去”来讲,去库存可能相对简单一点,但是去产能和去杠杆可是实实在在的硬骨头,涉及到大量的利益调整和债权债务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一些企业甚至也包括了现在一些地方的国企和央企,可能还要面临破产重组,这必然就会带来企业转型和员工再就业的问题、银行不良资产上升的问题,以及民间债务风险传导的问题等等。

而且,当前的国际环境实际上也未能给我们创造更为宽松的条件,大家都很清楚,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复苏总体很不理想,近期一些国际组织又下调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

另外,内是英国公投脱欧等“黑天鹅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意味着我们当前在国内进行的这场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不仅很难从国际市场上得到助力,甚至还要承担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应有的责任,还要承担额外的负担和压力。所以可以预见,经济L型增长将是一个十分艰巨和充满挑战的过程,对此我们应该充分估计,做好准备,不能掉以轻心。

与此同时,也要防止走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产生悲观。实际上,我们冷静的观察分析就会发现,尽管当前改革和经济增长确实面临较大挑战,但也有很多乐观的积极的因素需要我们凝聚共识、增强信心。我个人的观察和体会是:

首先,大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有目共睹,期间我们也经历过各种困难,面临很多挑战。但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国家不一样的发展道路,对此我们还是要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其次,落到微观的经济观察,我想举一下工业企业的例子。因为工业企业是目前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面临困难最大的部门。我们内部的研究显示,前几年对工业企业困扰最大的成本上升问题,目前已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边际改善,比如财务成本,数据显示,全部工业企业利息成本累计的同比增速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已经由正转负。

今年1—5月份,全部工业企业利息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已经降到了1%左右,这是近16年来的低位。又比如税负成本,近几年中央减税的决心和力度是很大的,按照国务院统计,营改增自2012年开始试点,到2015年底已经累计减税6342亿元,今年全面推开以后,预计还将减轻企业税务5000多亿元,这些都将对企业经营状况的逐步改善,特别是增强企业技术进步、转型升级动力产生很好的支持作用。

最后,从我们自身的经营方面看,目前大家都比较关注银行资产质量的问题。从兴业银行的情况来看,尽管仍然在持续产生一些新的不良,但是我们按照监管后四类的贷款比率明显开始企稳,这是不是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反映目前的经济其实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比重呢。

总之,既要充分估计困难,更应该增强信心。这是我讲的第一个人识。

第二,经济L型增长格局下银行应该重点关注哪些趋势性变化。

对这个问题相信在座的各位专家、领导都有很精辟的见解,我个人体会有三点:

一是很多传统理念将面临颠覆。在经济L型增长格局下,过去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甚至奉之为真理的理念可能被将颠覆,比如,过去我们习惯性的认为,银行经营只要有规模就会有效益,现在这一点显然不再实用。又比如,过去我们习惯性的认为,国企、央企、大中型金融同业一般不会违约,近两年这一金科玉律显然已经被打破。

再比如,债券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必须刚性对付,国家不会让银行破产等等,未来也将不再实用。事实上,不管是从权威人士对于经济改革和宏观经济的解读,还是近期国信办两次吹风会透露出来的信息来看,国家对于逐步打破刚性对付坚持市场化和法治化的立场和决心是非常坚定的。

此外,在6月12日举行的2016陆家嘴金融论坛”上,人民银行张涛副行长明确表示要建立与整个银行体系配套的退出机制,对于经营出现风险、经营出现失败的金融机构,要建立有序的处置和退出框架,允许金融机构有序破产。

所以我认为第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变化和理念的颠覆,过去的很多经验将不足理解未来和适应未来。

二是银行业经营情况会加速分化。过去几年银行业快速发展,整个银行业迎来了黄金期,大家的普遍认识都不错,未来随着经济的增速下行,结构调整加剧,过去那种行业普涨的格局已经不可持续,分化将成为一种必然。这一趋势近两年已经日益明显,比如从去年到今年一季度情况看,整个银行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仅为2.

43%和6%左右,与过去动辄20%、30%的增速相比落差很大,而且不同银行之间的增速分化也开始加大。长远来看,能够与时俱进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的银行可能会进一步脱颖而出。

三是传统银行业之间的业务边界将更加模糊。这一趋势最近几年其实已经比较明显,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我认为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快,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对的很多新问题,客户对金融服务提出的许多新需求,靠传统泾渭分明的金融服务模式是很难解决的。

比如刚才很多领导讲到的科创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仅靠PE或者VC机构很难满足大量科创型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而仅靠银行贷款服务也很难解决风险收益不对称的问题。所以我们看到,近期的监管部门已经着手在推动投贷联动的创新试点。

又比如,对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的金融服务,仅靠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的某一种服务是很难满足企业的服务要求的,往往需要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甚至资管金融等综合服务。

此外,还有存量资产的盘活、居民财富管理以及支付决算的需要等,也对跨界、跨行业、跨境内外的金融服务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此为背景,未来传统金融行业之间,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业务之间,以及实体经济、互联网经济与金融之间的边界,将更加模糊。

第三,经济L型增长格局下银行应该如何转型。

这个涉及到具体的经营策略,各家银行的情况是不同的,实际的应对策略相应也会有所差异。从兴业银行的角度,我们认为,重点应该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是银行必须回归本源,稳健经营。要深刻认识金融服务业的本质属性,劳动树立金融生于经济、服务于经济的正确理念,坚持与实体经济共生、共建、共营,不能掉入自娱自乐的陷阱,要始终牢记金融是提供信用、经营风险的行业这一基本思想,更加强调转型创新发展与风险内控合规能力建设的相互匹配,努力提高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严谨性、合规性、有序性,始终坚持稳健经营,有序推进转型创新。

二是坚持特色,差异发展。在经济进入L型增长,国家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是大势所趋,这对银行的精细化、特色化服务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未来一般性、普遍性的金融服务有可能会出现明显过剩,银行要适应市场、赢得客户,一定要坚定不移的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差异化、特色化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明确提出要跟紧国家战略,坚持轻资本、高效率的转型方向,着力在驱动批发金融、工商金融、零售金融、资管金融四轮并进的基础上,着力在我们的具体业务做实、做优、做强一批特色业务,包括城镇化供给制金融,投资银行绿色金融、养老金融、中小金融、资产管理理财服务、交易平台等这七大核心业务。

三是把握趋势,持续创新。包括绿色产品与服务的创新,这里面可能更多的要考虑如何准确去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创新推出有较强针对性的供给侧金融服务方案,如何去把握客户需求综合化发展措施,大胆推进综合金融、跨界金融、跨境金融的创新,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日益变化的客户需求。

风控模式的创新,包括如何抓紧建立与轻资本、轻资产以及科创型企业特点相适应的新型风险管控体系,如何立足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差别,建立健全更加差异化的风险管控模式。

在工具手段创新方面,包括如何更好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的这些科技运用和金融创新方面做更深入的融合,不断提高银行经营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银行的转型工作始终离不开监管部门的理解、指导和支持,特别是在经济L型增长格局下,银行转型的环境越发复杂,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也越发重要,所以今天机会很难得,我提两点建议:

一是坚定不移的鼓励差异化发展。一方面,在具体业务,特别是银行个体特色业务、重点业务的监管和规范上,是否能够更加灵活保持弹性,避免一刀切。另一方面,对一些既符合国家战略导向,又有很强社会效益的业务,应当考虑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包括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绿色金融业务。

鼓励央行可以想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鼓励银行扩大绿色信贷规模,建议银监会对绿色金融产品线下的资产,实行比较优惠的风险权重和资本监管要求。鼓励开展绿色资产流转,特别是证券化,扩大金融市场的参与面和规模。鼓励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绿色产业基金,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推动绿色金融项目落地。

二是坚定不移的鼓励创新。要给予商业银行更大的创新容忍度,允许试点甚至试错,特别是综合金融的创新,比如投融资模式的多元化创新、融合式创新,这已经是大势所趋。主要商业银行建立起比较好的风险隔离机制,同时又是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实体企业,就应当给予鼓励和支持。

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