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萝蕤陈梦家裂痕 张建智:想起陈梦家与赵萝蕤

2018-03-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记得王世襄在世时,我听他谈得最多的是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陈梦家.他老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如梦家还在的话,那明代家俱研究的著作,就肯定轮不到我写了!"    --陈梦家在逝世十二年后终于平反.可正如赵萝蕤所说:"深可惋惜的是,他死得太早--他还可写出许多著作,为他所热爱的祖国现代化增加一些砖瓦,但是他没有能这样作."    近读赵萝蕤的<读书生活散记>(凤凰读书文丛),书中所收之文,大都是未曾刊出的珍藏手稿,得之于湖州师院两赵纪念馆(赵紫辰.赵萝蕤父女

记得王世襄在世时,我听他谈得最多的是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陈梦家。他老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如梦家还在的话,那明代家俱研究的著作,就肯定轮不到我写了!”

    ……陈梦家在逝世十二年后终于平反。可正如赵萝蕤所说:“深可惋惜的是,他死得太早……他还可写出许多著作,为他所热爱的祖国现代化增加一些砖瓦,但是他没有能这样作。”

    近读赵萝蕤的《读书生活散记》(凤凰读书文丛),书中所收之文,大都是未曾刊出的珍藏手稿,得之于湖州师院两赵纪念馆(赵紫辰、赵萝蕤父女)的收藏;其中作者生前自存剪辑稿二十七篇,余稿十二篇,其它十七篇,计五十六篇。读后得了许多人生与读书的教益。这些妙文,从未闻世,尤觉珍贵。从赵散记所涉的历史与往事,很自然的就会想起陈梦家与赵萝蕤伉俪来了。

    陈梦家(1911——1966)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古文学家和考古学家,浙江上虞人。赵萝蕤(1912——1998),我国著名翻译家、英美文学研究学者。两位都是中国学术界的大家。

对于这样的一对夫妇学者,同时也是乡前辈,余生也晚,惜缘悭一面。但是,作为诗人的陈梦家,却神交已久最早,应该缘于读他的许多新诗(我喜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诗集),迄今藏有他的1931年1月版的第一部诗集《梦家诗集》,每有空暇,我常翻读。

记得大约有十多年时间,常不时拿来吟诵;尤于“文革”中,无书可读,惟这部诗集,与我相伴,给了我几多无法替代的精神慰藉。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每当翻读梦家的诗,眼前即会浮现出一个俊美才子兼学者的形象,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留存我美好的记忆之中。

    陈梦家,出身于一个上层知识分子的小康之家,诚如赵萝蕤在《忆梦家》中所述:“他的父亲陈金镛老先生曾任上海广学会编辑,是一位非常忠厚纯朴的长者。”梦家自小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受教会学校欧美思想的教育,这样的生活环境,无疑日后造就了他充满矛盾的思想、气质与个性。

“梦家在中央大学学的是法律,最后得到了一张律师执照。但是他没有当过一天律师而是从十六岁便开始写诗,1931年便出版了他的第一册诗,并立即出了名,那时他还不到二十岁。”(《读书生活散记》216页)当然,他的一举成名,离不开两位老师兼诗人的器重与教导,一是闻一多,一是徐志摩。

    1927年秋,因闻一多到中央大学任外文系主任,教授英美文学,陈梦家常去听课受益匪浅。1928年秋,闻一多离开中央大学,次年,徐志摩应中央大学校长张君谋之聘,任外文系教授,讲授欧美诗歌,陈梦家的才华,又得到了徐志摩的赏识,更有长进。

比如,梦家的诗《那一晚》,当年就是由徐志摩推荐,以“陈漫哉”的笔名揭载于《新月》月刊二卷八号上,这一首次公开发表的作品,遂引得读者的欢喜。

    受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理论的影响,1930年1月,年仅十九岁的陈梦家,在《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一卷七期上,发表诗论《诗的装饰和灵魂》,这是陈梦家诗歌创作的艺术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