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白驹革命历程踏访 石匠的儿子要革命
冯白驹将军铜像整饰一新。本报记者 王凯 摄
开栏的话:今年6月7日,是冯白驹同志(1903-1973)百年诞辰纪念日。冯白驹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曾被周恩来同志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他虽然离开我们三十年了,但他的形象,就像巍巍五指山一样,永远矗立在琼州大地上。本报今起推出“光辉足迹·冯白驹革命历程踏访”系列报道,报道拟采用现场采访和历史回声相互交替的手法展开。体现冯白驹的崇高思想和高尚品德,折射冯白驹同志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敬请读者留意。
冯白驹是琼崖革命武装和根据地创建人之一。今天,人们仍习惯尊称他为“将军”。在冯白驹百年诞辰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从冯白驹的故乡———海口市云龙镇长泰村启程,踏访他在海南浴血奋战 23年的光辉足迹。冯白驹的长女冯尔超、省党史专家程昭星和我们同行。
今天一大早,我们驱车从海口市区出发,直奔位于海口东南方向30公里处的长泰村。刚进村子,天上便飘起细雨。
冯白驹故居是海南常见的农村院落,简朴大方。为迎接冯白驹的百年诞辰,松柏林间,工人们正忙着对故居修缮翻新。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冯白驹将军”铜像已整饰一新。冯白驹目光炯炯,凝望前方。
抚摸着故居老墙上的石头,冯尔超似有许多往事泛上心头,她告诉记者:“我常常听父亲提起,爷爷当年有些积蓄,所以能送他和叔叔上私塾,接受教育,学习做人……”在长泰村,年纪最大的是85岁的周德清老人,他有着67年党龄。他深情地讲述起往事:“……白驹兄他最辛苦,他那时常常吃不饱,睡不好,还坚持革命……”
1903年6月7日,冯白驹出生在一个不算富裕的石匠家庭,父亲靠精湛的石艺养家。作为石匠的儿子,冯白驹没有继承父亲的手艺,却走上了革命道路。村里的一些老人告诉记者,冯白驹的父亲冯运熙富有正义感,受乡里老少尊重,他的性格对冯白驹影响很深。
清朝末年,反抗封建压迫的民间组织“三点会”在云龙一带秘密活动时,冯运熙曾是该会的成员,年幼的冯白驹还随父亲一道去与“三点会”的会友秘密接过头。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父亲的形象是高大完美的,于是立志长大后要做父亲这样有本事受人尊重的人。(摘自中央党史出版社 1998年出版的《冯白驹将军传》)
如今的长泰村正在创建文明生态村,四周绿树环绕,庭院果树飘香。因为哺育了革命者冯白驹,1941年,原长泰村毁于日寇的“三光”政策,其中20多名来不及逃走的村民被烧死。今天的长泰村,是1950年海南解放后选址重建的。
冯白驹故居后面有三棵见血封喉古树,其中东边的一棵底下有个树洞,可容一人藏身。冯尔超告诉记者,当年敌人追捕父亲时,他曾在那棵树的树洞里藏了一个晚上,躲过敌人的搜查。
故居有这样一副对联:将军伟绩垂青史,忠魂浩气照人间。党史专家程昭星说,这是对冯白驹准确的评价。
程昭星潜心研究过冯白驹的思想演变和革命历程,他说:“任何革命先驱的思想高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冯白驹也不例外,他也是从接受进步思想开始逐步走向革命的,这个起点始于他的求学年代,始于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尤其是他在上海读书的那段时间。”
读小学时,冯白驹曾经听过琼山一些革命先驱、共产党员徐成章的宣传,给他启蒙不少。在琼山中学时,他曾参与抵制日货斗争运动,驱逐八股教师的学潮运动。1925年初到南京东南大学投考未被录取,1925年夏转学上海,也念了半年书。在这半年中,冯白驹接触了一些思想比较先进的共产党人,同时也阅读了一些新思潮刊物,如《向导》、《新青年》等。
后来,冯白驹接到家信,说家庭经济困难无法再接济他继续读书,这件事对他的思想转变有很大的促动作用。尤其是瞿秋白的《“五卅”运动中之国民革命与阶级斗争》大大提高了冯白驹的阶级斗争意识,他认识到,整个国家民族的社会问题不能解决,要寻求个人出路也是白费心机。1926年,冯白驹毅然回到海南,在海口找到了小学时的好友、共产党员李爱春,在对方的帮助下,他被安排到海口郊区农民协会办事处当主任,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同年11月,冯白驹成为中共正式党员。(摘自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冯白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