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董寿平先生在灌县

2017-12-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忆董寿平先生在灌县 李启明  口述  王国平  整理     董寿平先生1904年2月17日,生于山西省洪洞县杜戍村.他家在清代出了几个著名文人,其高祖董霁堂,在乾隆.嘉庆年间,是当时的书法家.其祖父董研樵是咸丰翰林.擅长文学,尤精音韵之学.著书多种,北京城有他的别墅--汾东老屋.相与往来的人,皆当年著名学者,如:王闿运.李慈铭.潘存.王懿荣.张之洞等.先生之父董维潘,善书画,更长于鉴赏古代名绩真伪.由是他家历代收藏善本图书.名人字画,多达万卷以上.当时国内收藏家并列比称"洪洞董家,聊城杨家

  忆董寿平先生在灌县 李启明  口述  王国平  整理     董寿平先生1904年2月17日,生于山西省洪洞县杜戍村。

他家在清代出了几个著名文人,其高祖董霁堂,在乾隆、嘉庆年间,是当时的书法家。其祖父董研樵是咸丰翰林。擅长文学,尤精音韵之学。著书多种,北京城有他的别墅——汾东老屋。相与往来的人,皆当年著名学者,如:王闿运、李慈铭、潘存、王懿荣、张之洞等。

先生之父董维潘,善书画,更长于鉴赏古代名绩真伪。由是他家历代收藏善本图书、名人字画,多达万卷以上。当时国内收藏家并列比称“洪洞董家,聊城杨家”。 董先生17岁毕业于太原山西省立一中,后转入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继又考入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22岁毕业于北京东方大学经济系。

由于先生在家中耳濡目染,涵育熏陶,养成他对传统书法绘画艺术的爱好和追求,出学校后就立志钻研历代传世名书、名画,鉴别真赝,进而勤奋临摹创作。

又以向慕清初画家恽寿平之品德和画艺,因将自己原名董揆改名为董寿平。1931年,先生27岁,将创作书画成品在北京展出,即以清新的画风,高雅的书法,不平凡的情趣,受到当年书画界名宿的赞赏。

1937年,董先生33岁。抗日战争爆发,先生自北京携家经山西、临汾、运城到达西安。在途中失散家传名贵字画300余件。甚为惋叹!是年冬,历经艰险,到达成都。 先生以其祖父董研樵留传下的《汾东老屋校书图》,去拜谒林山腴、谢无量、向仙樵等诸老辈知旧,其中多是王闿运作尊经书院时的门生,对先生家世和书画作品大为赏识,并为延誉。

1938年先生书画作品在成都古中市街山西会馆展出,声誉突起。

1939年,董先生奉母亲和夫人刘延年、儿子董纪曾、表兄杨秉周,全家五人,迁居灌县都江堰,玉垒山麓,赁宅闾家院内。院后为灌县西城门城墙,墙下为都江堰宝瓶口,对岸为离堆公园、伏龙观。

先生暇时登临眺望,以为至乐。 次年,董先生舅父陈稚塘来灌县。陈稚塘 (1873—1952)乃现代著名书画家,名凤标,又名霞城,号卧虎山农,山西临汾人。青年时代即在平阳府比武大赛中夺魁,成为平阳府仅录取的一名举人拔贡。

行伍出身,文武双全,诗文书画皆通,左手行草书法尤为出色,有“字盖平阳”之誉。他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被编写成12回剧本《玉戒指》和评书《关公子投亲》。辛亥革命后历任赵城县县长、怀仁县县长、河北省政府秘书,山西大学一等秘书。

著有《朱子治家格言》楷书一册,章法精妙,风行一时。他寓居都江堰。闲暇时便在宝瓶口边喝茶吟诗,意气风发时,便手持两巨大铜锤在擂鼓坪上习武,虎虎有风,豪气干云。

有纪游诗句:   岸外园林林外山, 峰峦高下拥翠鬟, 山城斜抱雉千叠, 雪浪东流江一湾。   岧峣玉垒矗雄关, 粉堞嵌空接翠鬟, 古庙巍峨夕照里, 浮云变天画图间。   写的都是董先生住居闾家院后城墙上眼中望见的实景。

董先生把此地作为他的书斋名称,在很多书画作品上题写着作于“玉垒草堂”,这里的寓居生活真使先生一生难忘。 先生每日在家作书画,少出门去社会往来,日常对外事务,皆由杨秉周办理,我从杨秉周手中见到先生书画,作品不平凡,引起羡慕而接近杨,他有难办到的事务,我就主动协助他,后董先生得知了我,便邀我去其家,讲论书画艺术,更使我感佩不已。

先生喜交游文艺界人,特别是初来灌县,一切生疏,我就为介绍罗伯济、陈梦龙、吴六庄、余定夫等文人。

先生皆一一同往拜见。当年太平街有一“菊花天茶园”,园后柏条河岸边,有一“寿客亭”,亭四周种植菊花数百盆,原是谢丕承老人建亭和种花。

每年重九节,县中文人相聚于此,饮酒赋诗,多少年来,习以为常,董先生居灌,也就成为座客,董先生作书画,诸老吟诗,成为盛事。记得叶惠三老秀才(后为四川省文史馆员)有联句云:   商量花事三百圃; 压倒江声一角亭。

  传诵多年。 抗战初,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文化名人多相随而至,有香港回国的大学教授曾克耑、吴兆璜、潘伯鹰联名折简相邀董先生去重庆观音岩下艺集募捐支援抗战将士,先生约我相随同往,当天有机会得见在座的于右任院长。

董先生请求他为题其祖父董研樵《汾东老屋校书图》取得同意,得其题诗云:   校书校韵存明德, 乔木清阴想象中。 却望并州展遗墨, 嘉陵江上起春风。 诸人同观,赞赏不绝。

 先生常年在家中作书画,有时出外写生,去处有青城、灵岩诸山,其他沿水沿山的景点麻溪、漩口亦尝见于作品中。 先生是上半年在家作画,下半年装裱成件,运往各地展销。展销去处有内江、自贡、绵阳、广汉、新都等地。

当时的货币贬值甚快,有朝不保夕之虑,卖画所得金额,务必迅速买存实物如米粮、菜油,以保证全家一年生活开支。多由我为筹措办理。有时款未收回,还须向外借贷,种种棘手,不堪回忆! 多情多义的董先生,慨然以积年精心杰作书画扇面近百幅相赠与我,我为之感激万分!

此项扇面书画初在灌县坊间装裱成册,携向各名家征题,林山腴老先生一见,认为装褫不相称,宜作推篷册页,因再交成都装裱名店“诗婢家”改装,于是由谭明礼出家藏瑚笺,梁文骏求其师蠲叟(马一浮)题《董寿平书画册》六字。

即如林老先生言,交由诗婢家改作装褫。紫檀缎面外饰,全花绫内裱装成册页。林老先生题云:   名公孙子旧汾东, 家法遥承北宛风, 吾载青城著茅屋, 清都尽在默存中。

  空谷纷披风雨姿, 朦胧香雪万千枝, 何人解作三高赏, 老可华光并一时。   锦襟鸾绫照眼开, 李郎好事足清才, 妒君缄箧烟云满, 戏把溪山胠割来。

  林老先生曾就册中索取数幅,以镜柱装挂在其家“清寂堂”中,相爱如此。闻在宥先生题句有云:   何日芳风扫尘秽, 却凭健笔写收京, 日寇侵凌,寇深祸烈,爱国情怀,见于翰墨!

  于右任先生题句有云:   犹余故国青山梦, 画得神州一统!   当时中共与国民党正在重庆和平谈判,以期一致抗日,挽救国家危亡。 庞石帚先生题句有云: 裘马穿羸余一笑, 看看灌口米船回。

  国土沦陷,董先生漂零他乡,关爱其生活。 向仙樵先生题句有云:   六年翰墨因缘在, 近问吟囊剩几钱? 向先生有自题云:六年前寿平兄画展,曾题赠数诗,今启明兄出示此册,而画尤精进,刘中垒云:“亦可喜,皆可观”。

彭云生先生题长诗有句云:   忽惊秀色灿云锦, 黄山峨峨松竹冷。 米家书画邺侯装, 百斛泉芳馨一枕。   我家亦自邻青城, 千岩飒飒清风生。

安得董君画百尺, 为余策蹇西山行。     这对董先生画笔,真可谓一往情深。 罗伯济老先生题句云:   书画兼人董夫子, 海内知名神乎技。

表里山河寇入深, 迁地为良德孤矣。   善哉鸣鹤常在阴, 千里相关祗寸心。 李生见赏风尘外, 与人何惜度金针。   当年罗老先生为灌县文学界泰斗,长诗中有称赞;有勉励、爱国爱乡之情尤溢言外,实为难得。

叶惠三先生题句有云:   百幅琳琅堪寿世, 长留鸿爪在青城。   叶老先生,清秀才,有士名,诗文为当时推重,董先生所敬者。 上述书画册传出后,董先生的书画名声在蜀中立即突起,誉遍文化界,特别是林山腴老教授作《南宗引》长歌赠之,其中警句有云:   丘壑内营神更高, 叔明公望生羽毛, 闭户韬精亦至此, 人间凡手空滔滔!

  当时蜀中及外籍书画家,凡来都江堰、青城山游历的多去董先生家拜访,如赵望云、赵少昂、黎雄才……皆一见如故,谈笑风生。

畅谈书画艺术。先生对灌县已往书画家,陈辉山、陈梦龙、周子仪、吴啸烟、张笏、颜师孔、陈希銮,已去世者,皆访求遗作,生存者皆加意敬重。

其中陈希銮在上清宫、常道观两处遗画尤多次往观,嘱咐住持注意保护。 1940年,青年学子雷启厚常常在赖家装裱店欣赏董老作品,回家背临,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纵横挥捭的才气获得董先生器重,赞曰“孺子可教!

”,遂将23岁的雷启厚纳入门下,成为董先生的开山弟子。从此雷启厚登堂入室,追随董先生左右数年,得授“董脉梅竹”真传,被誉为“董脉真传雷梅花”。雷启厚的多幅梅花作品曾悬挂于在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国务院新闻办、毛主席纪念堂……甚至飘洋过海,芬芳大洋彼岸。

董先生平易近人,谦恭和蔼,及门弟子计有杨泽宣、吴文远、雷启厚、陈道兴、罗新丰等人。先生皆循循善诱,耐心指点,旁征博引,师法传统,从其所好,因材施教。

先生又在平时出其所作山水花卉构图,章法布白,实践得失,指示与学生研讨,“虚实相生,难易相成”,疏密节奏,体现太极阴阳哲理,了然于心,在传统上,师古而不泥古,兴酣耳热,如风水相遭,行云流水,一任自然,久而久之,即养成自己风格了。

先生有自题所画山水图说:“此图初师吴仲圭,既复类黄子久,两家笔法皆宗董巨,故自为一家眷属也。”又题画竹云:“合东坡、湖州、衡山而一之,三年写竹,此为第一!

”又题画梅云:“梅以格高,以韵胜,花要冷而隽,欲索解人,则大不易也。”从他这些题句中,都足见到他上述理由,使用在实践上理解的深刻。所以董先生作的书画,能博得各阶层人的喜爱。六十年来,都江堰市画坛名家辈出,不能说没有受到董先生和张大千先生的影响吧? 董先生常喜为人调解争端。

灌县城内上东街有座大庙“三圣宫”,清代初年由山西、陕西省籍在灌居住人,合资兴建。名为同乡会馆。至民国山西籍人在灌居住已甚少,而陕西籍人在灌贸易茶业有义合、丰盛、本立等四大茶号,人员较多。

抗战初期山西籍人纷纷来灌人数激增,即引起同乡会馆管理主持争执,相持不下。适逢于右任来灌县,董先生与于本是旧相识,乘机出面,请于老书写同乡会馆横额牌匾,两省籍人当场会合,亲见于老以双钩飞白书体写出“秦晋会馆”四个大字。

两省籍人无异议,了此纠纷。此榜题悬至解放后拆去。 董先生居灌县后期以西街闾家院仄小,一切不便,改迁北街鲁耀中之大院(今粮食局机关),同院有薛笃弼之父亲共居一院。

1945年秋,先生将在灌县所作画作三百余幅运在成都西御街美术馆作画展,林山腴老先生为出通启,其文云:   洪洞董君寿平,为研樵先生世嫡,正昔人所谓名公孙也。

其画山水梅兰竹石,各有家法。予曩曾撰《南宗歌》长篇赠之,可以概见。避寇八年,奉母居蜀,今将还晋,因来成都,出所绘事,意在与同好留别,庄生有言:“送行者自崖而返。”君其自此远矣!夫尺幅之宝,或逾连城,赏心所关,其来无趾,吾知雅爱董君画者,当必不后于予,倘能释羁孤之感,而赠行色之壮,异日传诸艺苑,亦巴蜀雅话乎? 乙酉秋分后清寂翁   四川赵熙(尧生)、林山腴(思进)二老在文学成就和品德高尚方面,世称西南泰斗,入民国后,赵高卧家乡,林从事教育,不预官位,数十年中可谓桃李满天下,虽真才实学,亦难得其称许,当林老先生为董先生书画展剪彩后,四方名流接踵而至,将三百余幅书画预订购一空,出董先生预料之外,共叹林老先生文望之隆了!

1951年,董先生全家回到北京,居铁匠胡同。后迁居北京和平里七区一号楼六单元一百零二号。 1956年,董先生在北京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邀请沿当年红军长征路线,重点深入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的娄山关、二郎山雪山草地写生和体验生活。

经过灌县当日,余定夫先生为灌县政协副主席,临时与我、雷启厚相晤并在东街“一枝春”小食店同食面食,分别各去,此后,董先生再也没有来过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