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岳文咏珊 林建岳:从电影看香港与内地的文化融合李寅峰

2017-12-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林建岳: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丽新集团主席,香港电影商协会有限公司主席,香港贸易发展局影视娱乐业咨询委员会主席,香港影业协会名誉会长,香港电影发展局副主席.电影<无间道>.<投名状>.<非诚勿扰>.<建国大业>.<建党大业>.<辛亥革命>等经典电影投资人.●我认为电影有两大功效,一是娱乐大众,二是教育功能.比如,<建国大业>公映后,一定有很多年轻人通过电影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些历史故事,这种教育,要比书本上的内容更生动

林建岳: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丽新集团主席,香港电影商协会有限公司主席,香港贸易发展局影视娱乐业咨询委员会主席,香港影业协会名誉会长,香港电影发展局副主席。电影《无间道》、《投名状》、《非诚勿扰》、《建国大业》、《建党大业》、《辛亥革命》等经典电影投资人。

●我认为电影有两大功效,一是娱乐大众,二是教育功能。比如,《建国大业》公映后,一定有很多年轻人通过电影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些历史故事,这种教育,要比书本上的内容更生动,更能够让年轻人喜闻乐见。而这种记录历史的电影,在香港年轻人身上起到的国情教育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电影业是个“梦工厂”,一定要创意无限,满足不同的观众的需求。观众总看一种电影,就会厌倦。就如吃惯了川菜,偶尔也会想麦当劳一样。

●大家都知道,追求一个女孩子和娶到家里当媳妇儿过日子是不一样的感觉。开始追求一个女孩子,彼此充满美感,但只是观望,缺乏很好地融合。娶到家里做了媳妇儿,一起过日子,慢慢磨合,彼此融洽了,就携手过好日子了。香港与内地的文化融合,开始就像由恋爱到结婚的两个人。

●赵本山去台湾演出,一样受到台湾同胞的欢迎,就是说明,政见或许有分歧,文化是没有界限的。两岸四地,香港又恰恰是个中心,在两岸文化交流交往的工作中,香港自觉地承担了很多中介的作用。

今年是香港回归15周年,回归以来,乘着祖国内地强劲发展的东风,搭乘CEPA的优惠政策,香港的的经济、文化得到了稳定、快速的发展。特别是香港的电影业,作为文化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经历了回归前后的低迷后,广泛与内地开展合作、多元发展,不仅自身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自觉承担起两岸四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化的重要窗口。

香港电影,演绎过的故事留下了经典,未上映的故事依然期待着辉煌。正逢全国两会,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电影发展局副主席、香港电影业领军人物林建岳,请他从电影业出发,谈谈香港与祖国内地的文化融合,也探讨一下,在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时代,香港文化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越来越不可分开

记者:近些年的香港电影业,既受益于内地的支持,又带动了内地电影的快速发展。您是怎样评价香港与内地电影业的关系的?

林建岳:内地是香港电影业最大的市场。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30余亿元人民币,产量和票房收入均创历史新高。截至去年底,全国城市影院数量突破2800家,银幕总数达到9200多块。这么大的市场,对电影大国美国来说,都是一块“大肥肉”,更何况是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香港。

香港回归后,2003年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为香港电影业界打开了庞大的内地市场,造就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香港与内地合拍电影,合拍成为香港电影发展的主流。2003年,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内地票房只有2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内地电影市场取得了101.72亿元的年度票房,其中超过四成是与香港合拍片创造的。

近几年香港观众看到的近七成电影是香港和内地的合拍片,加上好莱坞电影占据一定的比例,香港观众目前能够看到的纯正的港片已经寥寥无几。可以说,合拍给了香港电影很好的出路。

但是同时,香港发达的电影业也反哺了内地电影业的发展。比如,CEPA签署后,香港很多全套的电影班底带到内地,为内地电影大的制作提供了帮助,培养了一些人才,也直接帮助了内地电影更快和国际接轨。

记者: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您觉得香港电影是否也赢得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未来香港与内地的电影合作是否更加密不可分?

林建岳:香港电影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特色,现在的特色是越来越多合拍片出现,这表明香港和内地的电影界,越来越不能分开。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香港和内地各有长处,比如香港是市场做得很好,大陆则是胜在导演水准、演员表现。我觉得要把内地、香港放在一起会比较好,正如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香港电影也是中国电影的一部分。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透过电影这个视窗,我们应该更应该看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此消彼长,以及在文化融合的进程中,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深层关系。就如追求一个女孩子和娶她进家门的过程,娶她是大势所趋,但娶回来就要好好磨合,一起过好日子。

文化的融合需要双方共同进步、相互学习以取得长足的发展,香港通过与内地合作,促使电影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凝聚剂,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电影等形式焕发出生命力,促进着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化。

当然,电影就是个“梦工厂”,无论是香港片,还是内地片,还是合拍片,都一定要创意无限,满足不同的观众的需求。观众总看一种电影,就会厌倦。就如吃惯了川菜,偶尔也会想麦当劳一样。

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对年轻一代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电影产业是一个“造梦、原创性、跨界和跨区域合作”的过程,不可避免地遇到国际合作问题。日前,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的相关问题达成谅解备忘录的协议,美国片引进配额有所增加,有业界人士认为“狼来了”,您认为这是坏事还是好事?

林建岳: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现在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高速发展的第二大国际市场,票房总额已经130亿元人民币了,我刚才说过,在美国人看来,这是一块“大肥肉”。我们应该认识到,进口影片数目增多了,对中国电影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首先我们面对一个很大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的华语电影首先应该将电影质量提升起来,观众进入影院看电影,不仅仅是一张电影票的消费成本,还包括车费、路费和餐费等连带的投入,所以,好的影片才会有这样的吸引力,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影院看电影。

国外电影除故事内容以外,在整体制作上也是很下功夫,做得非常细致,相比于国内某些差强人意却也进入院线的影片,观众自然会选择放弃去影院观看。因为市场不可能永远不开放,全球一体化已经席卷世界了。在开放的市场中,不好的东西会被淘汰,所以,无论从题材上,还是质量上,一定要提升中国电影的整体水平,才能提高竞争,但只有竞争才会有进步,作为一个交换的市场,中国电影面临着挑战。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美国人看到我们的市场,那么他们来投资,他们会带着技术进来,会建立新工厂、工作室,招聘国内年轻人才,将来这些人才就是中国电影产业的人才储备,人才才是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根基。因为拍电影所用的人工一定来自本地,这些年轻人把他们好的东西学到,也把我们的好东西输出去。

所以,我认为,国际化的合作是个好事。

记者:那您认为我们何时能由电影大国成为电影强国呢?

林建岳:美国的好莱坞之所以能够保持全球电影的最高成就,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使用的是国际语言。我们的电影业广泛地走出去,不是没有可能,但是我认为不宜急于求成。

在几十年前,全中国的大部分人都不认识美国的米老鼠,但是随着迪士尼走进中国的市场,现在早已超过半数的中国人知道迪士尼的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形象,但我们的“喜羊羊”外国人就都不知道。而知名的中国元素的卡通形象花木兰、熊猫却是外国人打造出来的。这些现象都是有一定时间的积累。我们现在要做好的是,首先把自己眼前的事情踏实地做好。我们的市场足够大,如果自己的市场都做不好,如何走入人家的领地呢?

所以,一定要利用目前文化发展的大好形势,先认真学习请进来的先进技术,从现在开始、从小孩子开始,从年轻一辈开始培养,慢慢地等他们有足够的力量,中国的电影,甚至是文化,就可以放在他们身上,整体打包带出去。

记者:总的来讲,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您认为要注意什么问题?

林建岳:如今,中国文化走出去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吸引当地各个阶层,用质量赢得观众,而不是一味地在政府资助下“送出去”。我认为,首先要注重国外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并以此打造出能够走出去,并能在世界各地受众中产生影响的产品,这些产品能够提供被当代世界所认同或理解的价值观、思想和情感。与此同时,增强市场运营意识,形成适合世界市场的文化产品。

一方面,文化的民族性愈强,它的独特性往往在世界上其它国家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但是,如果过于强调文化的民族性,推崇“原汁原味”,不顾及其它国家受众的文化心理,不考虑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这种“走出去”难以实现可持续。

美国的好莱坞大片不仅在世界各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赚取了巨额的利润,而且通过大片还传播了美国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这种传播还得到了世界各国民众的认同甚至追捧。打个比方,好莱坞大片,英雄总是打不死。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心理,也创造了续拍的条件。但在我们的文化中,英雄往往是悲剧的结局,英雄牺牲了,很悲壮,观众伤感不说,也没有下部可卖座了!

我们一直在强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对本民族的文化在推出之前,适当地进行适应当今世界文化需求的改造。

香港电影,是两岸四地电影的中介平台,既带动了两岸四地电影的合作,也促进了中国电影整体国际地位的提升。

记者:您认为,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内地和香港电影界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共赢?

林建岳:要是想最大程度上的共赢,必须促进两岸四地的文化交流。香港作为内地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的桥梁,具有引导内地文化“走出去”的优势;香港又有“东方好莱坞”之称,影视工业高度发达。我们可以尝试着推动横琴岛开发,在那里建电影基地、建演艺学校。

广东省珠海的横琴岛地理位置很有优势——首先说天时,广东省的天气可以一年四季拍电影电视;地利,正处在内地与港澳之间,处于一国两制的结合部,非常方便交流;人和,那就是明星很喜欢到南方来度假,假如影视基地建在广东,他们工作、休闲两不误,会很容易答应邀约的。

更重要的是作为粤港澳经济合作的重要区域,横琴岛将享受比特区更特的政策,迎来大的发展并将为两岸四地培养更好的急需人才。另外,横琴岛正在建澳门大学,初期可为两岸四地演艺学校的教学工作提供方便。

记者:香港回归15年以来,在两岸四地的交流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您怎么看待电影以及文化在促进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中的作用?

林建岳:赵本山带着满口的东北话去台湾表演,受到了非常大的欢迎。这说明,政见或有不同,共同的文化背景是非常便捷的沟通纽带。电影《辛亥革命》无论在内地,还是在港澳台地区上映,取得的票房成绩都是非常好的,这也说明,这段历史,我们都是认可的。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无论是港澳还是台湾,在对青少年的国情教育方面,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方面,文化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而电影,则能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承载了这一重任,促进着两岸四地年青一代对国家的认同,也促进他们相互了解和融合。不管是当年《甜蜜蜜》中内地赴港工作的青年人,还是今天《志明与春娇》中港人北上生活的故事,都在告诉大家,这样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再有,由于CEPA的惠港措施,给了香港电影北上的良好机遇,台湾电影自然也希望能借力香港,得以北上。事实上,当年香港电影北上之时,也正是台湾电影极度萎缩的时代,那时候,在台湾90%以上的电影都是好莱坞引进的。借力香港,和内地展开合作,也给台湾电影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总之,香港在两岸四地间,已经自觉承担起中介的作用。尤其是民间的交流,是两岸四地融合的重要推动力量。香港流行的广式奶茶,现在北京到处都有,北京的京剧,也走到香港、澳门和台湾。而两岸四地电影的联手,是趋势,也必将产生好的效果,让中国电影能够以更大的实力站在国际影坛。(李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