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波中融 女篮宋晓波 那时宋晓波等于中国女篮
宋晓波,女,前国家女篮队长,北京人,出生于1958年,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篮坛风云人物,也是当年世界女篮的标志性人物。她以出色的篮球技艺和顽强拼搏的作风著称。
宋晓波是个篮球天才并不过分,她出生于篮球世家,父母都是篮球教练员,从小跟着父母看篮球,耳濡目染,浸泡了一身篮球细胞。她的先天条件更是令人羡慕,14岁身高就接近1米80,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篮球苗子。
14岁开始打球,15岁入选专业队,那时候,宋晓波的梦想就是要打进国家队。可是,在第一次参加国家队选拔时,宋晓波落选了。那段时间,宋晓波经常偷偷去观看国家队的训练,从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和提高自己的办法,她坚信凭借自己的努力未来一定能够入选国家队。正是凭借着这种自信,宋晓波通过不到一年的努力,如愿加入国家队。
1984年奥运会预选赛前,宋晓波脚踝骨折,可球队离不了这位队长。在常人看来无法参加比赛的情况下,宋晓波硬是挺了过来,并率领中国队取得9胜1负的战绩,第一次闯进奥运会。 1985年,风华正茂只有26岁的宋晓波,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退役,担任了国家女篮的助理教练。
1988年,她辞去了女篮助教一职,远赴澳大利亚、中华台北等地执教。 1996年,在海外漂泊了近8年的宋晓波返回祖国,这一次她致力于为中国篮球培养更多的人才,在在北京、唐山、西安等地相继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篮球俱乐部。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组建成一支“宋晓波篮球队”,参加国内外比赛。
“我很欣慰,也没想到,这次女篮能打得这么顺利。”尽管征战伦敦奥运的中国女篮不敌土耳其,但以3连胜的势头晋级8强,54岁的宋晓波还是有些欣喜,“仿佛看到了老女篮的身影。”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宋晓波”几乎是中国女篮的代名词。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新中国首次全面参加奥运会,也是中国女篮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赛场。作为中国女篮历史上首位世界级球员,谈及与奥运会的缘分,现居北京的宋晓波向记者透露,其实她差点没去成洛杉矶。
“1984年5月,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中国女篮参加第23届奥运会女篮预选赛。我们首战捷克斯洛伐克队,以55∶48取得开场胜利。可是在5月6日对战保加利亚队时,我受了很重的伤。整个场内,几乎都听得到我凄惨的叫声。
经过诊断,是脚踝部后唇的骨片下垂,位置发生了明显变化,脚筋严重挫伤。我问队医,还能不能上场。队医说有办法能让我在24小时内重新上场――其实就是在没有任何药物辅助和麻醉的情况下,把脱离的骨片强行按回去。”
宋晓波不忍回忆当时的情形,“痛苦的叫声传遍了楼道的每个角落,脸上已经分不出汗水还是泪水,当时真想死了算了。”就这样,宋晓波带着伤痛继续拼杀拿下这场比赛,“当我进场时,场上的人都欢呼着:7号!宋晓波!宋晓波!”而在这次奥运预选赛上,中国女篮最终以9胜1负拔得头筹。
在洛杉矶奥运会,宋晓波担任了中国代表团的升旗手,将五星红旗升到了洛杉矶上空。这是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誉,“我现在还经常梦见这一场景”。
“在决赛权的争夺中,我们输给了韩国队。而在预赛交锋中,对方曾落后我们三十几分。”最终,中国女篮摘得铜牌。宋晓波长叹一声,“本来可以冲击金银牌的,这是我一生最遗憾的事情。”直到今天,这场比赛依旧让她扼腕。
当然,这枚铜牌也来之不易。“在第三名争夺战中,我们战胜了之前曾两次胜过我们的加拿大女篮。队友柳青先是在对阵韩国时扭伤了脚,而后在对阵加拿大时,又遭对手狠命撞击,眼角被撞裂,鲜血直流,简单包扎后又上阵了。”宋晓波向记者一一数出队友们的名字,“她们都不应该被遗忘。”
参加完奥运会回国后,奥运会奖牌获得者联名向全国人民写了一封题为《祖国在我们心中,力量在我们身上》的致谢信,“我们在信中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信又在报纸上发表了出来。那个时候的运动员只有荣誉,不会因取得成绩而在生活上有很大不同。还是住上下铺,还是吃食堂”。
1985年,26岁、风华正茂的宋晓波深思熟虑后决定退役,担任了中国女篮的助理教练,但不久便选择了辞职。“洛杉矶奥运会的铜牌,是我在奥运会上的起点,也是我在奥运会赛场上的终点。”她说。
如今,宋晓波在各地开设以她名字命名的篮球俱乐部,也关注着女篮的成长。“和老女篮相比,我认为现在的女篮在个人技术上还需提高,老女篮每人都有各自的绝活,技术更好。但这次女篮的开局确实比我预想的要好。美国女篮是伦敦奥运的夺冠热门,我觉得最大悬念反倒是谁是亚军。土耳其、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都很有实力。女篮姑娘们,加油!”(本报记者李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