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的电影风格 贾樟柯电影的纪实风格研究

2017-08-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张彦 刘素玉 李娟 贾樟柯作为我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主要作品有<小山回家>.<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等.他的电影保持着纪实风格,关注社会最普通的人群,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生活,以浪漫主义的情怀升华主题.贾樟柯电影纪实风格的形成原因 (一)电影创作理念的影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思潮的影响熏陶着贾樟柯."新现实主义"关注直接性主题,

● 张彦 刘素玉 李娟 贾樟柯作为我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主要作品有《小山回家》、《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等。他的电影保持着纪实风格,关注社会最普通的人群,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生活,以浪漫主义的情怀升华主题。

贾樟柯电影纪实风格的形成原因 (一)电影创作理念的影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思潮的影响熏陶着贾樟柯。“新现实主义”关注直接性主题,追求记录风格,强调镜头段落——长镜头、自然光创造的真实感,采用“摄像机扛到街上”的实景拍摄原则,通过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遭遇反映当代社会问题,直接参与社会生活。

贾樟柯的电影,即以社会原生态作为自己的立足点和影视材料来源,从一定程度上再现当下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小县城最真实的社会面貌,并着重反映大众媒体、流行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深刻影响。

① (二)个人成长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贾樟柯1970年出生于山西汾阳,经历了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他在县城生活和在京城求学以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感知了历史转型时期人们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

成为导演以后,他开始以电影为媒介来考察当代都市普通或边缘人的生活状态,用镜头语言讲述人在时代浪潮中的变化,进行冷静客观的思考,关注着生命的卑微与伟大。

贾樟柯电影纪实风格的体现 (一)现实的故事结构 《小武》是一部“虚构小人物的纪实影片”。故事、人物是虚构的,但生活与社会环境是真实的。主人公小武每天除了偷窃钱财之外再无他事。影片开始,他站在公路边等车,一直混到电影结束,被手铐铐住,蹲下,街上的人围上来。

影片在客观冷静中以毫不掩饰的纪实精神,把种种类似中国县城小混混的生活状态准确地表现出来。 《三峡好人》故事中的主人公依然是小人物。韩三明和沈红为了寻找各自的爱人来到三峡,在两人的寻找轨迹里,可以看到很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最后,两人的故事走向了分与合截然不同的结局。故事地点、叙事结构虽然都发生了变化,但依旧保持着贾樟柯完全纪实的方式,隐匿掉导演的阐释功能,把对人物、对生活、对存在的思考和评判完全交给了观众,通过这两个小人物和他们身边人的故事,赋予小人物的悲凉与温情双重的情感。

② (二)多种方式的叙事模式 1. 散文化的剧作结构。《小武》剧作结构就是散文化的剧作结构方式。

影片中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但是构建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关系。通过小武与原为小偷现已成为企业家的朋友小勇之间的关系,小武与歌厅小姐梅梅、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等类似关系的展开,逐渐地以点带面,展现小武复杂的性格和内心情感世界,也展示极为真实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态。

2.段落式的平行结构。《三峡好人》采用两条线索,一条是韩三明寻找前妻,一条是沈红寻找丈夫。两个独立虚构的故事,被放在中国大的历史变迁——三峡移民这个大环境里,更大范围地表现中国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

两条线索同在三峡展开,看起来很随意的交叉,彼此却并不真正关联。贾樟柯以开放性的叙事策略,建构出一种与纷繁的生活相对应的多重复杂的叙事结构,表达了对现实生活本真形态的思考,从另一视角反映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仅使观众看到了社会边缘人和普通人各自的情感,也看到了人生的无序、无奈、无法把握。

(三)独特的视觉语言 《小武》中,小武与梅梅坐在床上交谈的那场戏,就是一个没有分切镜头,也没有正反打的特写镜头的长镜头。

长镜头的使用,让摄像机镜头站在人的位置上叙事,使影片的叙事处于一个相对客观的层面,给人们一种原生态的感觉,同时更凸显了影片的纪实风格。

③《三峡好人》中,影片开头,就是一个略做高速处理的长镜头,在片头音乐的烘托下,过江的轮船上,摄影机缓慢而笃定地一一扫过不同姿态和神情的人们。《小山回家》中,为了表现失业后小山在寒冷的北京街头游荡的失落和无助,影片采用跟拍的方式,用仅仅两个镜头却是长达7分钟的长度来展现。

这种长镜头的运用使观众获得一种逼近现实生活本身的审美效果,大大增强了影片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贾樟柯通过镜头营造的世界里,演员们旁若无人地或插科打诨、或吸烟打牌、或忙于生计,似乎忘记了摄像机的存在;镜头也忠实而冗长地记录下热闹琐碎的生活细节,固定的平视机位的设置让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自己也已成为一个参与者,在第一现场目睹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分享着生活的辛酸苦辣。

④一些镜头的非常规处理,也常常蕴涵着特殊的含义。在小武去探访病中的梅梅一段戏中,画面中始终只有他身体的局部的局部。就这么一些简单的画面,却告诉我们:无论如何,小武是不能完全进入这个女人的生活。

⑤     (四)真实嘈杂的音响语言 贾樟柯的电影中,声音方面分为以下几种: 1.流行音乐。贾樟柯电影中所出现的流行音乐,都是现成的歌曲。

他采用镜头内部发声即有声源音乐,而很少用声画分离即无声源音乐的配乐方式。⑥《小武》中小武徜徉街头时音像店的《任逍遥》,小武与小勇的对手戏中出现的《心雨》,贯穿小勇与胡梅梅事件的《献给爱丽丝》,《三峡好人》里沈红等待时《潮湿的心》,郭斌和沈红拥抱后的《满山红叶似彩霞》等,这些流行音乐在影片中具有了相当于人物角色和深化主题的重要地位,以流行音乐参与影片叙事,在解释影片主题、营造意境、渲染时代气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现场同期声。人群的嘈杂声、叫卖声、广播声、手机铃声、榔头的敲打声、汽船的鸣笛声、汽车声、摩托车声、说话声、江水奔流声等在小县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声音,都频繁出现贾樟柯影片中。

《小武》影片的最后,当小武被铐在街旁电线杆上,所有的流行音乐都消失,只剩下机动车聒噪的声响连同行人簇拥围观和絮絮叨叨的议论。这些写实性的声音,真切地表现了当下的生存环境和片中主人公的生存状态,使整部影片在反映底层小人物上更加出色。

3.广播、电视和方言。小武走在村路上,广播中播放的既有村民卖猪肉的广告也有香港回归的消息;电视新闻中所宣扬的“致富经”及对致富成功人士小勇的采访报道。

这些夹杂在影片中的影音资料,一方面对情节起着推动的作用,另一方面,紧贴影片发生的时代,完全纪实。 “在贾樟柯的声音策略中,剧中角色以普通话和山西方言交替对话,而方言的运用形成了一个较亲密的本地化亚文化圈,与此对照,片中反复出现的广播和电视中的标准普通话,则成为一种远离人物现实生活的主流社会的象征。

”⑦所以,在贾樟柯影片中,方言的使用凸显了影片的纪实风格,还是影片的一种特色。 (五)本质而真实的演员表演 小武和韩三明都没有表演经验。

贾樟柯利用他们的本色演出创造着一个极度接近真实的影像世界。影片中的许多人物,都以真实的质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各个人物血肉丰满,地道的方言、毫无修饰的服装、木讷的表情、缓慢的动作,没有模式,没有套路。影片就是以这种纪实的风格呈现出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