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之光的太太 殷之光:伊斯兰的瓦哈比化:ISIS的不平等根源与世界秩序危机
今天影响世界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绝非是文明冲突与西方基督教中心眼光下的"伊斯兰化"或者是"伊斯兰极端化",很大程度上今天的问题应当被看做一场伊斯兰的"瓦哈比化",即一场以阿拉伯半岛沙漠地区游牧民族贝都因人习惯法为核心的对世界伊斯兰信仰的改造。
瓦哈比主义出现于18世纪的内志省,这种基于贝都因部族习俗的伊斯兰教法宗派是今天ISIS的理论基础,其创始人穆罕穆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比(MuhammadibnAbdal-Wahhab,1703~1792)明确希望通过这样的教法改革,清除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给伊斯兰教内部带来的神秘主义、求智主义倾向。
1744年,穆罕穆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比与穆罕穆德·本·沙特(MuhammadbinSaud)结盟,沙特家族为瓦哈比派提供武力保护及经济支持,而瓦哈比信众则为沙特家族对抗奥斯曼统治、统一阿拉伯部族及穆斯林信仰、行使政治权利、清除基督徒犹太教徒、进行领土扩张等"圣战"行动提供意识形态论证。
在约翰·伯克哈德(JohannLudwigBurckhardt)看来,瓦哈比教派信众类似于基督教中新教清教(Puritanism)。
他记录到自己在叙利亚境内遇到的贝都因瓦哈比教徒无一对伊斯兰教有任何"真正"的理解(trueknowledge)。
他们依照村落部族为单位,听从教长的指示,严格遵守伊斯兰教形式上的规定。在这种瓦哈比主义的社会结构里,个人与教权最重要的联系体现在缴纳天课(?????,Zakat)的义务上。与奥斯曼帝国的官方伊斯兰信仰相比,他们一方面拒绝承认奥斯曼"哈里发"(khilāfa)的宗教权威,另一方面,却严格遵循分散各部族教长的权威,以《古兰经》为唯一真理,进而形成了一种多中心的教权结构。
直至今天,沙特,特别是来自沙特境内的个人,仍旧是这类瓦哈比主义组织重要的资金来源。然而这种看似极端排外的原教旨主义到了今天,特别是在ISIS的进一步诠释下,却被装扮成了全球穆斯林的新希望。据西方媒体报道,至今为止有超过500名的ISIS成员来自法国、英国。
另有消息说,ISIS战士里先后有超过2000名欧洲人及100多名美国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ISIS迅速兴起得益于伊拉克及叙利亚的内乱,前者主要是以反对美国2003年入侵伊拉克的行动为核心,后者则表现为对阿萨德政府的武装对抗,ISIS在叙利亚的活动借助了西方政治话语中"反专制"、"反极权",以及"人权"等普遍主义概念,成功地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西方社会的成员。
ISIS意识形态话语非常强调通过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生活方式的推广来对抗西方影响下的物质主义。
除了瓦哈比本人之外,ISIS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资源还有其他两名古典伊斯兰教法学者:伊本·塔米亚(Taq?ad-D?nA?madibnTaymiyyah)和其弟子伊本·卡亚米(IbnQayyimal-Jawziyyah,即MuhammadibnAbuBakr)。
两人均属保守主义罕百里教法学派(HanbaliSchool)的信徒。伊本·塔米亚出生于13世纪蒙古入侵时期的哈兰(Harran),在他看来,积极对抗蒙古人对阿拉伯的入侵是伊斯兰的一种圣战。
这种"圣战"是穆斯林得以获得最终幸福的道路。在伊本·塔米亚看来,伊斯兰的本真理解仅体现在所谓"伊斯兰原初三代"(Salaf)中。
当然,即便是对"原初三代"的教法解释在萨拉菲派内部也并不统一。今天以沙特为主导的瓦哈比主义,其作为意识形态政治的特色,是希望通过对瓦哈比主义团体的支持,进而达到统一教法解释权的目的,而ISIS的活动,从武装上为这一教法统一的努力提供了帮助。
这一点,从ISIS所谓的"哈里发"AbuBakral-baghdadi的名字中便有很明确的体现,用地名而非家族名作姓体现了罕百里学派及瓦哈比主义的重要特点。
而AbuBakr则是萨拉菲主义者强调的正统四大哈里发时期第一位哈里发、先知穆罕穆德的岳父阿卜杜拉·伊本·阿比·库哈法的通俗称谓。这种认主独一、反对奢侈生活的原教旨主义教法诉求实际上成为了今天ISIS对抗新自由主义普遍话语的有效武器。
ISIS的政治想象
仔细分析ISIS及其重要前身组织如基地组织伊拉克分部(TanzimQaidatal-JihadfiBiladal-Rafidayn,即OrganizationofJihad'sBaseinMesopotamia),和伊拉克圣战舒拉议会(MajlisShuraal-Mujahideenfial-Iraq,即MujahedeenShuraCouncilIraq)的政治话语,我们便能发现它展现的是一套完全与现代西方新自由主义政治话语不同的普遍主义逻辑。
首先,与当代观察家们描述的不同,ISIS宣告成立的"哈里发国"实际上是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哈里发"制度的反叛而非继承。1299年成立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虽然继承了伊斯兰教传统里的哈里发制度,然而在其边疆省份的阿拉伯人看来,这一突厥人建立的帝国实际上是对阿拉伯人的入侵。
因此,ISIS建立的"伊斯兰哈里发国"从其形式上,极大地模仿了公元13世纪灭亡的最后一个阿拉伯帝国王朝——阿巴斯王朝。
其黑底白字的标志性旗帜便直接让人联想到阿巴斯王朝的纯黑色军旗,黑旗是阿巴斯王朝时期重要的战争隐喻,通过对中世纪教法学者伊本·马贾(IbnMajah)整理的《圣训》(Hadith)中一段神秘主义表述的重新阐释,阿巴斯王朝借此赋予其领土扩张战争以神圣意味。
这段圣训中最被今天原教旨武装圣战支持者引用最频繁的一段话是:"从东方会升起黑旗,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杀死你。
……如果你看到了从呼罗珊来的黑旗,要排除万难加入那支军队,因为这是马赫迪(?????,mahdī即救世主)哈里发的军队,它会长驱直入到耶路撒冷,无人可挡。
"在这段隐喻中所指的呼罗珊(Khorasan)含混地指代今天阿富汗及周围广大的中亚地区。近来愈发受到美国反恐战略重视的叙利亚内战武装组织"呼罗珊集团"(KhorasanGroup),其成员据称也大量来自于该地区的阿富汗及巴基斯坦境内。
在ISIS公布的其领土范围内,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世界"则统一被称作"呼罗珊"。正是在这种基于瓦哈比主义的原教旨版图想象,而非简单的对中国穆斯林群体的认同,"伊斯兰国"才得以将中国纳入其建国宣言中。从其假想的行政区域来看,ISIS构想的新阿拉伯世界帝国是以阿拉伯半岛,特别是瓦哈比主义诞生的内志地区为中心的。
然而,这种地缘政治上的差序结构却被一种暂时的穆斯林统一想象及在此基础上的"民主"话语所掩盖。2006年,ISIS前身伊拉克圣战舒拉议会发布了一则视频,视频中6名武装分子发表了一段被称作"沐香者誓词"(?ilfal-Mu?ayyabīn,OathoftheScentedOnes)誓言。
誓词表示,要"团结一切受什叶派和十字军压迫的逊尼派兄弟,帮助所有受压迫者(theoppressed)重新获得他们的权利,即便付出我们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将安拉的语言在世上重奉为至上,复兴(restore)伊斯兰的荣光。
"而再看2004年1月本拉登在半岛电视台上发表的讲话,也非常明确地批评了犹太--西方联盟的十字军(Zinoist-crusaderchainofevil)对伊拉克的占领,将西方对穆斯林世界的战争称为"宗教经济战争"(religious-economicwar),并将对这种占领的武装反抗称为"圣战"(jihad)。
这份宣言与其说是宗教的,不如说是一份调动伊斯兰传统资源反对西方普遍主义的政治宣言。
宣言中充满了对各类标签的感情式使用与对伊斯兰教法词汇的策略性含混。他声称,穆斯林兄弟们当前苦难的境遇,源自于"我们……缺少对伊斯兰宗教系统与正确的认识",他批评了阿拉伯世俗政府受到西方影响,而将矛头对准了他们的穆斯林兄弟。
这些人实际上与西方执政者们(ruler)一样,均在议会政治与民主话语的掩盖下(usetheguiseofparliamentsanddemocracy)谋求个人利益。
本拉登号召,解决这种困境的根源来自于伊斯兰本身,他遵循传统的瓦哈比主义,号召一种多中心的对抗模式,在他看来,各个群体都应当有一个他们所支持的领袖,而这些领袖主要来自于教法精英(Ulama)。
这种多中心的组织模式在意识形态层面又是统一的,其目的通过精英组成的议会(Majilis)来实现,他们不但是教法权威,更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伊斯兰政治权威。这一结构,构成了今天ISIS基本的政治系统,而哈里发的存在,无非是在其之上添加了一个象征性的神圣权威,回应了那种延续阿巴斯王朝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的历史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