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健文人的冶堂 周渝 隐世的文人茶文化
这些故事从1975年周渝把自己的家改造成紫藤庐后就经常出现。紫藤庐的出现本来就是一个“为人提供方便”的简单之举,创建者的纯粹之心在一开始就显露无遗,之后自然会有同样纯粹的人,会寻香而来。一批又一批文学艺术爱好者、创作者聚合在这里,谈天说地聊创作,跨界合作已经不鲜见,甚至还有联姻结缘的浪漫事。
但更让人啧啧称奇的, 是往来这里的不乏赫赫有名的名家, 周渝对此淡淡一笑:“因为这里是开放之地啊。”这样一个充满传奇又追求平等与真实的开放之地,尉天聪、白先勇会来,舞蹈家林丽珍会来,书画家叶士强会来,自由知识分子殷海光、李敖、陈鼓应也会来,其中李敖更是待周渝如亲人。
李敖是周渝两位哥哥的朋友,经常出入周家。当时的李敖很年轻很张扬, 永远长袍不离身。周德伟与李敖相差近30岁, 但周家的门是敞开的, 所以有一段时间, 李敖和陈鼓应常去周家吃饭。周德伟一直跟他们讲自己的政治理想、学术理想, 而且都是在饭桌上聊,“反正听没听得懂不知道,但我母亲做饭非常好吃”,周渝说。
李敖出入周家吃饭聊天,跟周家人关系非常密切,连那时候自己追一个杨姓女生失败的轶事也会与周家分享,“他说羊肉没吃到,惹了一身腥味之类的,我就以这个题材写了一首打油诗讽刺他,具体怎么写忘了,他也会写诗讽刺我之类的”,周渝回忆道。
那时候,李敖刚进台大历史系,周渝还在念五年级。李敖还老跟周渝下象棋,周渝老是输,但最后李敖还是把父亲留给自己的象棋送给了周渝。那些人,那些事,因为情义、追求、信念,即使时空转易,也韵味十足,延绵半个世纪的长路,这些已经升华为传奇,但紫藤庐本身却在周家人一直用心维养下依然淡定如初,除了1997年那一次动荡,史册留名“紫藤庐回收事件”。
16年前,关税局称周家占用公家宿舍,要求周家把紫藤庐交还政府重新规划成宿舍,法院甚至用木板封闭,把日式房舍部分都封存了起来。文化界哗然了,不仅因为紫藤庐本身古旧建筑的价值,更因为这是难得的一片人与人之间纯粹交往的净土,亦是台湾几代人的共同回忆。
当时,文化界朋友们认为要从“保护古迹建筑”的角度出发,并在一周时间内赶出图文并茂的申请文件。丁乃竺和胡茵梦甚至叫来媒体拍摄,在镜头下亲自砸开了封闭的木板。1999年,时任台北市文化局长的龙应台也为此大费周折、四处奔走,甚至撰文“台北市有58家星巴克,但台北市只有一家紫藤庐。”如今,这栋老屋变更为台北市文化局设施,仍交周渝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