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入围大赢家《罗马》入围10项大奖 潜入阿方索的童年
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执导的《罗马》(ROMA)在91届奥斯卡上风光入围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10项大奖,是入围大赢家。不是什么精彩绝伦、戏剧张力爆发的电影,它像是观众把头轻轻压入《哈利波特》的储思盆,跟着阿方索卡隆的脑内记忆,探索他最私密的家庭往事,很轻柔,却后座力十足。
他是墨西哥三巨头之一(其他2位是《水底情深》吉勒摩戴托罗、《神鬼猎人》阿利安卓岗札雷伊纳利图),你或许看过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人类之子》,甚至是《哈利波特:阿兹卡班的逃犯》,你为他擅用的长镜头所折服,但《罗马》却相当不同,情感真挚流动,琐碎又唯美,它会让你想起,自己似乎也有这么一段童年往事。
电影描述1970年代墨西哥罗马(ROMA)区中,一户中产阶级家中女佣的故事,原型来自导演家庭,片中女佣克莉奥的形象是阿方索卡隆的儿时保母莉波;全家年纪最小的男孩佩佩,则应是导演本身。
当你忆起儿时,画面是否宛如黑白底片,具有特别意义的枝微末节分外清晰,然而确切的时空背景或社会历史架构,对小时候的你来说却一点都不重要,模模糊糊的,若有似无。《罗马》正是如此。
一个女佣的生活是这样的,刷地、泡茶、清狗屎、晒衣服,早晨轻声地呼唤在这家庭中她深爱的4个小孩起床。对,《罗马》就是这么平庸、平淡,可以说是不足为奇,没有任何惊涛骇浪的日子。但在这些小日子中,观众能感受到空气中的流动,穿插着偶尔令人惊讶、心酸或莞尔一笑的事件,最后主体仍回归到女主角身上。
阿方索卡隆甚至安排克莉奥羊水破了的那天,是1971年墨西哥科珀斯克里斯蒂大屠杀(Corpus Christi Massacre),当局军队血腥镇压大学生,造成百人丧命,然而就克莉奥来说,能有什么比得上自己的孩子出世又死亡更震撼?
若《罗马》是部史诗级大片,大可把焦点放在这些壮阔、戏剧性的时代脉动,大可高谈政治动乱的议题。但它就是个背景,疏离感很重,这对克莉奥来说,只是生活,对于已经长大成人的阿方索卡隆来说,更只是抽离过后,成熟客观看待的历史。
我非常喜欢小男孩佩佩躺在晒衣场的天台上与克莉奥的对话。他经常和她分享自己的前世记忆、2人前世的牵连,以及他如何死亡。克莉奥问佩佩在做什么?佩佩说,我死了。克莉奥说,你复活吧!佩佩不同意。接着克莉奥也躺了下来,无论佩佩说什么都没回,最后才开口,我死了,不能再说话。我还蛮喜欢死了的感觉。
一大一小头靠着头,这对外人来说是没什么意义的对话,但小小的记忆碎片就莫名埋入心中。那份情感或许没有个名称,但佩佩知道,我爱这个人,无论她是不是墨西哥原住民,无论她是不是女佣,无论她今天的肤色、阶级、地位是什么,我都爱她。
克莉奥也深爱他们,不会游泳的她奔入海里只为救小孩,却在上岸后悲痛坦承,自己其实不想要那个(出生即死去的)宝宝,她怀藏恐惧,她不安痛苦。但克莉奥失去生命挚爱的同时,也真正融入了一家人,拥抱了毫无血缘的爱。生活中埋藏的出生与死亡,都更加深他们的情感堆叠。
前半段细细诉说克莉奥的生活,后半段加入了女主人索菲亚的故事线。这两种出生、种族、家庭地位截然不同的女性,看起来如此不相干,却在索菲亚发现丈夫外遇后,让观众瞬间了解,在社会、经济、情感当中都处于弱势的当代女性,面对爱情瓦解后,如何软化心防成为彼此依靠。
《罗马》中,女性被放得很大,男性角色几乎是陪衬,或许女性在家庭中影响阿方索卡隆至深,索菲亚与克莉奥打破藩篱的相依为命才更显珍贵与光辉。
阿方索卡隆拍摄《罗马》前几乎没有排练,拍摄时也没有固定台词和剧本,演员只能生活、生活以及生活。有几幕小孩子的对话,观众甚至会相信那是他们当下的临场发挥,太写实、太童言、太自然了!
《罗马》更酷的是全片以顺时序拍摄,阿方索卡隆对此表示,就如过生活一般,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但无论是对初跃大银幕的素人演员耶莉莎阿帕里西奥(Yalitza Aparicio)或是演艺资历20年的玛莉娜德塔维拉(Marina de Tavira)来说,根本就是个无法设想的挑战吧。
《罗马》创下多项纪录,它除了是Netflix首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之外,它也令阿方索卡隆打平了个人单次入围奥斯卡4个奖项(最佳影片、导演、剧本、摄影)的纪录,与《险路勿近》柯恩兄弟一样是4项。
另外《罗马》制作人加布里埃拉罗德里奎(Gabriela Rodriguez)是首位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拉丁裔女性;饰演克莉奥,素人出身的耶莉莎阿帕里西奥,则是首位入围最佳女主角的墨西哥原住民。《罗马》甚至被不少影人看好,有望在本届奥斯卡同时夺下最佳影片与最佳外语片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