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贡献免职 张保庆被免职 为何舆论大哗?

2017-10-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华社这则不足200字的电文甫一出现,就引起舆论大哗.大家纷纷猜测这位"性格部长"是否是因为在职期间的一系列"真话"而被"免职",并为此而愤愤不平.我想,公众的猜测和义愤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像张这样的好官在时下简直凤毛麟角,但由此而引出的一个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那就是,一个公众眼中的好领导是否就不应该被"免职"?换一种说法就是,好领导是否就应该"终身制"?张保庆最大的价值也许不在他的愤怒直言,他们最大的价值在

新华社这则不足200字的电文甫一出现,就引起舆论大哗。大家纷纷猜测这位“性格部长”是否是因为在职期间的一系列“真话”而被“免职”,并为此而愤愤不平。我想,公众的猜测和义愤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像张这样的好官在时下简直凤毛麟角,但由此而引出的一个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那就是,一个公众眼中的好领导是否就不应该被“免职”?换一种说法就是,好领导是否就应该“终身制”?

张保庆最大的价值也许不在他的愤怒直言,他们最大的价值在于表达了人民对“讲真话”干部的强烈期待,在于表达了人民对出现更多张保庆的深情呼唤。[]

在公众的潜意识里,像张保庆这样的敢于直言时弊的好领导最好永远不要被“免职”,即便是正常的人事任免,即便是到了该“退休”的年龄,这样的好官离任,都是公众不愿意看到和不能接受的。但是偏偏他就是要离任了,而且是被“免职”了。于是,公众的不满情绪爆发了,并不约而同的把他的离任跟说了真话、直言时弊联系了起来,以为这是有些人在剪除异己,是打击报复。

“反正我也要退了”,表明了批评者不怕得罪人的态度,也透露了批评者无欲则刚的底气之所在,更折射出了在当前中国进行批评之难。

如果张真的是因为打击报复的原因而被“免职”的,我们当然不能接受,但如果他是因为到了该退休的年龄而产生的正常的人事任免呢?如果是这样,我想不管我们多么不情愿,还是应该理性的接受和面对这个事实,毕竟好领导也不能终身任职。在既定的政治规则面前,公众的热爱只能排在第二位。我们不能因为热爱这位“性格部长”就破坏了我们历经波折才建立起来的政治规则。如果这样,我们失去的将会更多。

继审计署署长李金华、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之后,又一名部级干部因其个性和勇气赢得掌声一片——由于直陈高校学费超出百姓承受力,点名痛批8省市落实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不力,“即将退休”的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近日成为焦点人物......

张保庆确实是难得的好领导,但这并不代表他就可以永远的任职下去。我们须明白,即便就让他终身任职,他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归根到底还是制度的改变。如果因为我们对一个人产生依赖,而忽略了对于制度改进的努力,那将是得不偿失的,而如果因为我们对一个人的热爱,而破坏了一个更大的政治制度――能上能下的政治原则,那将是一个更致命的错误。我们绝不允许人治理念死灰复燃,不管他是一个好领导还是一个坏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