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张贡献情况 2016年全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和发展形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线,以发展园区经济为抓手,着力构建“一核、二带、三园、全域”产业格局,全力发展新经济。但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三去一降一补”推进供给侧改革任务压力下,贸易和投资环境表现疲弱,整体经济增长减速迹象凸显。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58亿元,增长7.1%,超出年初预期目标0.1个百分点,为2012年来年度最低增幅,较近5年年均增速低1.5个百分点。从横向来看: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保持全省、东部地区第五和第三的地位不变。
从季度表现来看:一季度增速为8.7%,上半年增速为8.4%,前三季度增速8%,增幅呈现高开低走格局,与2015年4.3%低开,8.1%收尾走势相反。从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9.77亿元,增长3.
1%;第二产业增加值29.28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111.52亿元,增长10.1%。从拉动经济增长来看:三次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格局大致不变,第三产业拉动作用明显。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1、0.9和5.1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和住宿和餐饮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分别为2.3%、1.1%和0.7%。
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一)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现代、高效农业规模持续提升。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增加值84.59亿元,比上年增长3.5%。粮食总产12.69万吨,同比下降3.1%。其中谷物11.12万吨,下降1.6%;番薯1.
55万吨,下降11.3%。粮食亩产为346公斤,上升2.4%。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为36.67万亩,比上年减少2.07万亩,下降5.3%。全年生猪出栏41.11万头,比上年下降4.7%;家禽出栏量2332.
2万只,比上年提高4.6%。全年畜禽肉类产量达7.55万吨,下降2.1%。水产品12.19万吨,比上年提高1.9%。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全市瓜菜、水稻生产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水果、海水养殖良种覆盖率95%以上,畜牧业饲养良种覆盖率90%以上,全市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0%,集成技术应用面积覆盖率达85%以上。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8万千瓦,全市推广机械粉垄面积1000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3%。拥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9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87家。
(二)建筑业增长持续减速。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45亿元,同比增长7%,增速略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1个百分点,自2013年以来连续四年增速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三)工业运行总体平稳,骨干企业支撑有力。全年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6.89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5%,分别高出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5.7、6.9和1.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4.
9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看:骨干企业支撑有力,重点工业企业产值增长23.5%,快于规上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占规上企业比重的79.3%,比上年提高8.8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发展较快,规上重工业产值增长27.
7%,高于规上平均水平13.2个百分点,占比重为81.8%,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2.36亿元,比上年增长4.4%,增幅较上年放缓6.6个百分点。全年工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2.5%,增幅较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彰显回升态势。
二产贡献地税收入2.57亿元,比上年减少35.6%。
(四)服务业发展较快。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快于GDP增幅3个百分点,分别快于第一、第二产业7和3.2个百分点。全年水、陆实现货物运417万吨,比上年增长9.7%;实现货物周转2.5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3.
7%。完成快递业务(收寄量)115.93万件,同比增长67.8%;实现收入3028.09万元,同比增长62%。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实现增加值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商品房交易较上年回升明显,全年售出商品房94.5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4%,增幅提高30.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69.17亿元,增长35.8%,比上年提高51.2个百分点。
服务业实现地税收入11.62亿元,比上年减少9.5%。
二、三大需求拉动
(一)固定资产投资下滑。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97亿元,比上年下降9.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完成投资2.34亿元,比上年下降7.2%,降幅分别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投资水平2.
7和2.1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全年完成投资151.1亿元,比上年下降10%,低于全市投资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较全省第三产业投资增速低24.6个百分点。从投资主体看:内资企业投资151.57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36.39亿元,集体企业投资12.92亿元,私营控股企业投资80.03亿元,其他企业投资22.23亿元;港澳台等三资企业投资5.4亿元。
(二)消费品市场稳中放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比年初提高0.7个百分点。从城乡看:乡村市场增长较快,实现零售额7.47亿元,增长11.7%,增幅较上年提高4.5%,占比8.
6%,比上年略提升0.1个百分点;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79.64亿元,增长9.8%。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71.41亿元,增长9.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5.7亿元,增长13%。从单位规模看:限额以下单位保持较为稳定增长,实现零售额84.
48亿元,是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的32.1倍,同比增长9.8%,慢于限额以上单位6.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2.63亿元,增长16.3%,增速较上年回落29.3个百分点。
(三)对外进出口贸易降幅收窄。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435.51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7.8%,降幅较上年收窄5.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63.46亿美元,下降5%;进口472.05万元,下降51.5%。从出口市场看:出口日本500.71万美元,香港201.49万美元,荷兰164.23万美元,新加坡40.8万美元,马来西亚22.51万美元,韩国15.65万美元,台湾12.41万美元,越南5.67万美元。
三、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重点行业支撑有力。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做大,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空港经济正着力打造中。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由上年的36:13.7:50.3调整为36.
1:13.3:50.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71.6%。农业方面:“互联网 农业小镇”建设规模逐步扩大,拓宽农业发展新空间。大路镇、塔洋镇、嘉积镇等各镇(区)积极推进实施“光纤入户”、“农村电子商务”、“互联网 休闲农业”和“信息进村入户”等五大工程,构建互联网农业小镇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当年新建区域性互联网运营中心2家,创建村级互联网服务点5个。
旅游业方面:以“点、线、面”方式全方位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全年接待游客1010.1万人次,同比增长18%,其中过夜游客316.62万人次,增长13.2%;旅游收入突破50亿元,达到57.3亿元,同比增长15%。医疗健康产业方面: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各医疗项目进驻建设情况良好。
(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17209吨标准煤,同比下降0.5%;全年造林绿化面积2641亩,同比提高7%;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2%,林木覆盖率达69%。全市主要河流--万泉河水质总体为优,7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II类标准;九曲江、加浪河、塔洋河3条河流4个断面中,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III类标准占75%;牛路岭水库水质总体保持稳定,符合地表水II类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红星断面,水质总体保持稳定,符合地表水II类标准。
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优,近岸海域5个监测点位中-、二类海水占80%,100%的功能区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管理目标要求,主要滨海旅游区近岸海域水质保持一类海水标准。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I)为3.154,在全省处于中上水平;全市空气质量总体优良,优良天数比例为99.2%,其中空气质量达优级276天次,良级有86天次。
四、民生事业稳步发展
(一)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85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城镇常住居民28044元,比上年增长8.1%;农村常住居民13081元,比上年增长9%,快于城镇常住居民0.9个百分点。
全体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12943元,比上年增长0.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支出18972元,比上年下降0.5%;农村常住居民支出9934元,比上年增长8.2%,快于城镇常住居民8.7个百分点。居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年末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42和31平方米。
年末城镇百户家庭拥有汽车30辆、电脑72台、手机218部;农村百户家庭拥有汽车6辆、电脑15台、手机223部。年末住户存款198.36亿元,比年初增加21.25亿元,同比增长12%,增幅较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二)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保持低位运行。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3%,低于全省1.5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品呈“四升四降”,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3%,服务价格上涨1.4%。2016年,医疗保健类上涨3.
9%,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3.4%,居住类上涨0.5%,食品烟酒类上涨3.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1%,衣着类下降0.3%,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下降0.4%,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9%。总的看,食品类价格上涨影响全市价格总指数上涨1.13个百分点,成为价格总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动力。
(三)社会保障水平巩固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全市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53013人、44875人、2030人,比上年分别增长8.7%、5.5%和16.4%。就业工作不断推进,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877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759人、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7402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36万元,带动就业713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0.6%,比上年减少0.02个百分点。全年脱贫人口达到11096人,比上年提高119%。
全市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89个,各类福利院床位707张。17所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项目20个,总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年内项目完工率为55%。全市拥有乡镇卫生院22个。
(四)城市面貌持续改善。围绕“创卫”、“创文”工作,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行政服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产品不断向农村延伸,城市面貌发生质的变化。年末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5.5万立方米,比上年末提高37.
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6%。全市已建成垃圾处理设施11个,其中1个垃圾焚烧厂,10个垃圾转运站,共设置了8600个公共垃圾桶。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2%,比上年提升0.03个百分点。
五、财政金融运行大体平稳
(一)财政收支。201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累计16.29亿元,同比减收10.1%(按“营改增”口径,下同),完成预算数的43.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41亿元,减收9.7%,完成预算数的80.4%;政府性基金收入8848万元,减收16.9%,完成预算数的4.7%。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累计56.63亿元,同比增支16.8%,完成预算数的77.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74亿元,同比减支2.7%,完成预算数的103.1%;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12.89亿元,同比增支264.4%,完成预算数的42.4%。
自2015年来,财政收入增幅一直落后于GDP增速。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增速低于当期GDP增速16.8个百分点,较上年差距扩大0.5个百分点。
(二)金融存贷规模扩大。截止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04.37亿元,比年初增加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增速较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其中: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33.52亿元,比年初增加11.
11亿元。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18.81亿元,比年初减少9.52亿元,下降7.4%,增速较上年回落37.5个百分点。分产业看当年企业新增贷款情况:一产新增贷款2.9亿元,比上年增长32.
6%;二产新增贷款2.84亿元,比上年下降22.2%;三产新增贷款24.63亿元,比上年下降21%。此外,新增个人贷款34.53亿元,比上年增长48.1%,其中房贷和经营贷款分别占43%、38.6%。
总的来看,2016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各行业基础夯实、提质增效加快。但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稳中有忧。从主要指标上看,部分指标增幅比上年有所回落,如一产增加值回落2.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回落2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回落0.5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扩大1.5个百分点。实体经济投入不足,当年制造业无固定资产投资;年内新增工业贷款比例仍低于3%,远低于房地产业14.2%的贷款。
六、2017年展望与建议
当前全市经济运行和发展面临着不少新矛盾、新问题,同时也要看到,本市经济中也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力。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明年的经济工作仍需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建设“产业强、城乡美、百姓富、社会和”的海南东部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将重点放在培育和扩大新增长领域、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有效需求的政策环境中,引导经济朝良好预期发展。
(一)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紧密围绕构建“一核、二带、三园、全域”的产业布局,抓好各个重点项目的推进和监测,尤其是推进乐城先行区后续项目建设;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项目落户本市;三是加大商品房去库存力度,制定更为细致的去库存措施,引导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夯实主要产业的增长基础,挖掘本地内部消费需求
挖掘消费行业的增长动力,提高旅游产业建设投入。一是积极发展、完善社区商业圈,促进社区商业网点配套建设和提升服务水平;二是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激活消费增长新动力;三是稳定房地产销售。继续以宜居、生态和田园城市作为带动房地产销售的卖点,努力去除库存。
(三)稳定和鼓舞农民生产经营的信心
积极将农资和粮食直补、常年蔬菜基地扶持建设补贴、畜禽养殖及栏舍建设补贴、渔业成品油价格补助等各项支农惠农及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其次,加强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生活差距;同时,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和指导,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宗农产品单产水平。
(四)保障改善民生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稳定财政专项资金支出,重点倾向电力、供水、交通运输、水利和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基建投入;二是保障物价稳定,提升价格监管水平等。
注:旅游、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就业、社保、环境等数据源于相应政府职能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