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李登海颁奖词 【时代楷模李登海】一生情系一粒种
【导语】他44年坚持玉米新品种选育,七次改写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两次刷新世界纪录,为国家增加经济效益1200多亿元,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本台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为您介绍育种专家李登海的先进事迹。
【正文】秋收时节,位于莱州的这片试验田绿意盎然,来自全国的玉米品种在这里摆开擂台。虽然品种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叶片上冲的紧凑型玉米。目前,全国玉米种植80%以上都是紧凑型品种,而在30多年前,平展型玉米还是主力。(图示紧凑型与平展型的不同)。
【同期声】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景瑞
“大面积全国平均单产那时候才100多公斤,现在达到了400多公斤,这个提高速度还是很快的。”
【正文】由平展型转向紧凑型品种,引领这个方向正是李登海。
【同期声】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景瑞
“株型紧凑一点,叶片窄一点,夹角小一点,可以提高种植密度,这个在国内它是首先创造出来的新思路,(记者)所以他被称为紧凑型玉米之父,(戴景瑞)这个名不虚传,实事求是”
【正文】上世纪70年代初,李登海是村农科队队长,无意间看到的一份报告,让他很震撼。当时美国农民华莱士种植的玉米亩产达2500斤,而人多地少的中国,玉米亩产与美国相差近10倍。
【同期声】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 李登海
“中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提高单产 美国的农民能够开创美国的玉米高产道路 我是中国的农民 我也要开创中国的玉米高产道路”
【正文】高产攻关,对于李登海这样一位初中学历的普通农民来说,谈何容易。李登海来到山东莱阳农学院进修,1年学完4年课程,此后历经8年,他尝试各种办法,终于发现了紧凑型玉米的高产可能性。
【同期声】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 李登海
“我们做过一个实验 把平展型的玉米叶片 拉成紧凑型 再把紧凑型的玉米叶片改成平展型 结果基本是一样的 紧凑型要比平展型的增产20%左右”
【正文】1979年秋,一个轰动全国的纪录诞生,“掖单2号”玉米品种创下我国夏玉米单产776.9公斤的最高纪录,年仅31岁的李登海,站在了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
【同期声】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 李登海
“同样的高产攻关情况下 紧凑型玉米的掖单2号 掖单3号突破了750公斤 这是一个大的突破 使我们找到了中国杂交玉米高产的发展方向”
【正文】在北方,夏玉米一年一季,而培育一个新品种,至少要七八年。从1978年起,李登海决定冬季到海南加代繁育。搭窝棚、铺稻草、点油灯、吃咸萝卜丝,他像迁徙的候鸟,追逐着南北两个“太阳”,一晃就是37年。这期间,他只和家人一起过了一次团圆年。
【同期声】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 李登海
“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 想念一个老的 一个小的 这个心情”
【正文】44年,121代育种,李登海选育了五代紧凑型高产玉米品种,春玉米亩产突破1500公斤,创造我国高产纪录;夏玉米亩产突破1400公斤,创造世界高产纪录,李登海兑现了当初的誓言,美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李登海说,他最爱唱的一首歌是《三百六十五里路》,好像这首歌就是为自己写的。
【同期声】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 李登海
“(唱)那万丈的雄心 从来没有消失过 即使时光渐去 依然执着 从家乡到异乡 从少年到白头”
【正文】记者手记:一双胶鞋,一顶草帽,一口浓重的家乡话,这是农民李登海;一生离不开苞米地,一世离不开育良种,数次刷新中国夏玉米单产纪录,这是科学家李登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为国保安全,这是时代楷模李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