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锵作品欣赏 谭继文国画作品欣赏
谭继文,男,土家族,1952年生,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美协理事、重庆中国画学会理事、群文研究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平行皴”石头画语言创始人,现居北京。
“平行皴”是谭继文先生对历代画坛有创造性的荆浩、董源、范宽、米芾、黄公望、倪云林等国画大师毕生的创造经验,进行研究、总结后,经过近50年对武陵山区页岩石头的观察、探索,发现页岩石头呈很多平行线裂纹,当它受到地震、地壳运动和地壳裂变后,被扭曲、变形所形成的很多有运动感的平行线,用毛笔在生宣纸上所表现的形式,取名为“平行皴”。
谭继文先生创造的平行皴是在继承古人创新思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是用一捆一捆的横墨线、竖墨线、直墨线、曲墨线和浓墨线、淡墨线织出来的。他的平行皴石头画,就像文学作品中的排比句,用排山倒海的线条,表现他心中激情涌动的群山。
平行皴和古人的斧劈、披麻、荷叶、解索、马牙、雨点、折带等皴法比较,更具有形式感、厚重感、运动感、体积感。平行皴石头画既不同于古人的山水画,又不同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韩国、日本等画种的风格,是中国画新笔墨语言。
巴国盐道-366X244cm
石 头 颂
(谭继文)
石头乃天地之产物,具有坚强、沉雄、博大、诚实、厚道、朴素和长寿之美誉,历来受到人们称颂。古人常以仙桃、南山松、神龟、仙鹤、寿带鸟作为长寿的像征,认为它们都很长寿,能活一万年。但在我看来,它们都没有石头长寿。因为石头的形成需要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若论石头的寿命那可是与日月共存,与天地同在。
自古以来,石头被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赋予其灵性与象征意义,说:“石为无量寿,水无石不澈,山无石不雄,城无石不古,殿无石不华,园无石不秀,庙无石不灵,人无石不安。”一些讲究的人家都喜欢收藏石头或挂上一些石头画,说这样能给家人带来和谐、平安、健康、长寿等好运。
我画石头是因为我爱石头,我爱石头诚实的品格,还爱石头顽强的意志,更爱石头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尽管它从不言语,却用铁臂扛起万里江山。
春回大地
生活的孕育与启示——读谭继文“平行皴”石头画
( 徐恩存)
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无法割断与生活的联系,即使今天的艺术逐渐回归艺术本体,逐渐强调自我表现,作为艺术创作底蕴的生活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长于巴蜀之地的山水画家谭继文,多年来,坚持在生活中吮吸精神乳汁,在故乡的土地上撷取创作的灵感,使他的艺术创作形成了鲜明的形式语言特点与风格特征。
分析谭继文的作品,可以看到,巴蜀之地的山石及山石所洋溢的坚韧、厚重、拙朴的气息,成为他所面对的主题与意蕴。
谭继文的作品,不落俗套,有感而发。他以山石为题的山水画不重复别人的图式,不袭有别人的形式、语言,他笔下的山石,经过心灵的过滤,按主观意识进行了筛选、夸张与变形,在画面的经营中,它们不再是真实的山石物象,而是一种心灵的折射与精神的象征。
重要的是,谭继文在作品中突出了山石的比例,而不似传统山水画那样,一味强调抒情与唯美,他借山石抒发自己的情怀,在工写兼具的手法中,着意赋予山石以象征意义与性格化;在强调美感与魅力中,让山石言说着当代文化精神。
谭继文的山水画,是直面现实生活的结果。他的作品流贯着时代精神气息,洋溢着当代人的情怀。这是画家孜孜不倦努力的结果,一份耕耘,便有一份收获,谭继文就是这样一位辛勤的艺术耕耘者。
春绿故乡(366x244cm)
众家评论“平行皴”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评论家郎绍君:“你根据自己的观察创造了平行皴,表现你所熟悉的景观,自有你的道理与价值,至少它很有特色,与众不同。”
中国美术馆美术评论家刘曦林:“先生之平行皴以具自家面目。”
《中国美术》主编徐恩存:“谭继文的作品突出了山石比例,着意赋予山石以象征与性格化,强化美感与魅力,不落俗套,不重复别人的图式,不袭有别人形式、语言。他的作品洋溢着坚韧、厚重、拙朴的气息,形成了鲜明的形式语言特征与风格特征。”
中国文艺出版社副总编崔自默:“平行皴用于中国画创作可谓语意独特。”
中国美协理事、湖北省文联主席周韶华;“你的画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场,如同作文有了词根。”
中国书协理事毛峰:“你的画很有特色,风格很突出,但风格很突出的画要做到每个人都喜欢是不可能的。重庆火锅很好吃,但有的北方人一听说重庆火锅就骂娘,因为怕吃辣椒。”
中国美协理事陈永锵:“石能言。”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兼《美术报》副社长高照:“最近我看到一位叫谭继文的山水画作品,他用他的平行皴所表现的页岩,他的画要比那些懂得多种传统套路画家的画更能给我留下印象。”
楚水鄂山一炷香 490×244
五 十 年 一 觉 石 头 梦
(谭继文)
我一直总爱做梦,做一些稀奇古怪的梦,特别是做了一个寻找石头的梦,长长的,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
我的童年是在长江边西沱古镇陶家坝度过的,江边河滩上有很多很多惹人喜欢的石头,乡亲们爱称它石宝。每当妈妈到河边洗衣服的时候,我总跟在她身边到河滩上捡石宝玩,红的、黄的、蓝的、紫的、黑的、白的、灰的什么颜色都有,既好看又好玩,我挑选着我最喜爱的石宝,装满我身上所有口袋。
回到家中,我取出石宝一边数一边问:“石宝是从那里来的?”妈妈说:“天上掉下来的,那是天鸡下的蛋。”我摇了摇头。爸爸说:“是地上长出来的。
”我又摇了摇头。爸爸见我不信,指着堂屋角角的一大石宝说:“这是你爷爷年轻时拉船经过夔府(今奉节)的江边捡回来冲锅巴盐的,当时只有几两重,你看它现在已经长这么大了,它们每天晚上还打架,打着玩呢!后来我每天用称称它,它就再也不长了。”“那我捡的石宝怎么就不长呢?”
大山深处有人家
从那后我睡觉时就把那些小石宝放在床头枕边,不时摸一摸,看它们会不会长,会不会打架,听听它们会不会说话。我迷迷糊糊地来到河滩上一会儿摸摸这个石宝,一会儿摸摸那个石宝,看它们谁会长,谁会打架,谁会说话。一会又看看天,看有没有天鸡来下蛋。
突然,天上响起阵阵仙乐,随着仙乐出现了朵朵祥云,从祥云上面飞下一群拖着长长尾巴、身披五彩霞衣的天鸡,纷纷飘落到河滩上,我猫着腰轻轻地走过去,天鸡们发现有人,呼啦啦一声全飞走了,河滩上只留下五光十色的天鸡蛋,其中一枚朱砂色的石头闪着红光,格外好看,我想轻轻捡起来,谁知我一弯腰的瞬间,它竟蹦出五尺多远。
我再次猫着腰走过去,想用双手罩住它,它一窜,又窜到了我的身后,我忙转身张开双臂向它扑去,只觉得一个硬帮帮的石宝顶住了我的胸膛。
我忙喊:“逮住了,逮住了。”我从梦中醒来,胸膛下还真有一个冷冰冰硬帮帮的东西顶着,我急忙摸出来一看,原来是我白天在河滩上捡的一个白底带血色纹理的石宝,它根本不能运动。我久久地回味梦中的那个石宝,我想我这辈子一定要找到那个既美丽、又能发光、还能运动的石宝。
佛门仙境梵净山 366×244
1967年我初中毕业后回到了故乡,当时正遇上农业学大寨,我被队上安排在农田水利基建队,跟一些石匠哥们泡在一起学打斜眼、抡大锤,开山采石修梯田、水库、水渠。这期间我认识了不少石头,如:页岩、水层岩、石灰岩、溶岩和石匠们说的“龙骨石、石灰石、起层石、青口石、麻壳石、大理石、风化石、泡沙石、米粉子石”等各种岩石。
在解剖(开山)石头的过程中了解到了各种石头不同的性格特征,同时也知道了鹅卵石是在水冲击下石头的相互碰撞形成的,也懂得了江边有多少种鹅卵石,山里就一定有多少种石头
1974年,我有幸进入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学习画画,当时任我们课的梁白云等老师教我们学中国山水画传统中的各种表现方法,临摹古人的披麻皴、荷叶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折带皴、马牙皴、云头皴、解索皴、刮铁皴、乱柴皴、牛毛皴等等少说也有二十多种皴法。
当时作为农民的我觉得一切都很新鲜,于是就没日没夜的临摹。然而梁老师却说:“继承传统的最高境界是继承古人的创新思想。”梁老师的这句话从此就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上。现在回忆起来,梁老师当年给我指引的是一条光明大道,但同时也是一条漫长、崎岖和充满艰辛的道路。
枫红石头岭
大学的生活转眼就结束了,不少的同学都分到理想的单位。然而我这个农民的儿子——石匠,不知是因为故乡的挽留还是大山的召唤,又回到了故乡湘、鄂、渝、黔四省边区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这块嵌满石头的山地。当我面对着满山的石头,面对着热情厚道的父老乡亲们,我沉思良久:“我从同年的玩石头、青年时代当石匠打石头到后来画石头,一直都没有离开过石头,现在又回到这个石头的世界,是缘分,还是命运?看来我人生的道路就在这石头的世界里。
在别无聊赖中,我借了一些画册继续临摹,从五代十国到唐宋元明清,凡是能借到的都借来临摹,一边临摹一边对山上的石头进行实地写生,看山上的哪些石头属于斧劈皴,哪些属于披麻皴,哪些属于解索皴等等,从中找出古人表现生活的规律来。
江山如画 366X244
在长期与石头对话中,我发现山上有一种页岩石头(石匠俗称起层石),表面呈很多平行线裂纹,当它受到地震或地壳运动被挤压、扭曲、断裂、变形后,那一排排有规律的平行线变得既像音乐家笔下的五线谱,又像父老乡亲们额头上的皱纹,很有运动感,而传统中又没有皴法表现过这种石头。于是,我下定决心要探索出一种专门表现这种页岩石头的皴法。
在探索的过程中,一个好心的朋友却劝我说:“你的想法很好,但很难实现。因为创造皴法属于原创性探索,风险很大,成功率低。你看现在那些聪明画家,今天陆俨少的画走红就临摹陆俨少的,明天黄秋原的画走红又临摹黄秋原的,后天黄宾虹的画走红又临摹黄宾虹的。
说他们聪明,是顺应潮流,他们的画作既容易进入全国美展、获奖,又容易进入市场,卖大钱。要知道人生苦短,几十年就是一世人,能活到一百岁也只有三万多天,你能活到一百岁吗?历代又有多少探索者又看到了成功的一天呢?”但我想:“开天劈地时应该是没有中国画的,没有中国画传统,没有中国画笔墨的。
如果没有前人的创造,没有前人的探索我们今天临摹什么呢?”于是我打定主义,下定决心探索出一种新皴法,我要让古老的中国画传统之树长出一枚新枝,开出一朵新花来,即使自己穷困潦倒也是值得的。
河山秋韵图 366x244cm
探索的道路是漫长的,其中的艰辛与甘苦是无法言表的。在探索的道路上我得到不少人的支持,特别是中国画坛的刘曦林、郎绍君、徐恩存、崔自墨、周韶华、陈永锵、马西光、周思聪、卢沉、高照等一大批名师的指点。在写生收集素材时又得到故乡父老乡亲们的支持,他们为我带路,食宿给予方便,他们将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我吃,最好的房间给我住,从不收费。
一次,一个老乡竟把自己在外当兵的儿子准备结婚用的新房安排我们住,每当我回忆起这段往事,都会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当我看到一方方厚重的岩石时,却在我眼里出现的不是岩石,而是一尊尊乡亲们慈祥的雕像,那富有运动感的平行线页岩裂纹,像音乐家笔下的五线谱,更像乡亲们额头上的皱纹。我从中读出他们为人的诚实、厚道、做人的顽强、坚韧和默默地奉献精神。尽管它从不言语,却用铁臂扛起万里江山。
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探索表现页岩的皴法像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由于是用成捆的长平行线和短平行线织成,又因为我想和当代画坛的朋友并肩平行前进,共同开创一个中国画的原创世界,所以取名为“平行皴。”
金山 130X122cm
平行皴问世后,我用它画了一批石头画以抒发我对故乡土地的热爱,讴歌故乡这块嵌满石头的山地的养育之恩,赞美故乡诚实厚道的父老乡亲。2004年底,我把一幅叫《收获的山地》的石头画做成一张贺年卡,寄予我的老师、画友和乡亲,很快就收到了中国画坛几位德高望重的大批评论家的回信(电),对平行皴给予充分肯定。
中国美术馆刘曦林先生回信评价说:“先生之平行皴已具自家面目。”中国艺术研究院郎绍君回信评价说:“你根据自己的观察创造平行皴,表现你熟悉的景观自有你自己的价值,至少它很有特色。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周韶华来信评价说:“你的画有了自己的艺术场,如同作文有了词根。”中国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崔自默来信评价说:“阁下的平行皴用于中国画创作可谓语意独特.
”《中国美术》丛书的主编徐恩存还专门撰写了《生活的孕育与启示》一文发表在《中国美术》予以肯定。中国美协理事陈永锵、马西光,中国美院高照等教授都对平行皴作了肯定与建议。中央电视台还把平行皴石头画在央视国际网书画频道的《风格》栏目宣传了一年多(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经济日报编辑雨山先生还专门撰写了《作品有收藏潜力的画家》一文,发表在2002年2月3 日《经济日报》副刊上,文章评价说:谭继文的“‘平行皴’填补了我国从明代以后四百年无人创造皴法课题的空白。
”我将把大家对平行皴石头画的肯定作为一种鞭策,一种鼓励,在今后的日子里逐步完善它,让传统的中国画千年古树长出更多的新枝新叶,开出新花,结出新果,让国粹的中国画之树青春长驻。
平行皴究竟是不是我童年梦中的那块红宝石,这我不知道,但人生的梦还在继续,寻找还在继续,只要人还在,探索就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