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玄广西讲国学:《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

2018-02-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5月4日,由广西从容集团与中厚教育机构联合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高端论坛"在南宁召开.主办方专门邀请周易玄为此次论坛活动的主讲嘉宾.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节在南宁听周易玄讲国学 去年年底,来自五湖四海的上千名清华大学EMBA班同学齐聚南宁,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年会.青年学者周易玄为该年会做了一场题为"国学旨归--天人视野下的终极关怀"的主题演讲,引起广西各界人士广泛关注. 出生于1986年的周易玄,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曾被誉为&q

5月4日,由广西从容集团与中厚教育机构联合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高端论坛”在南宁召开。主办方专门邀请周易玄为此次论坛活动的主讲嘉宾。

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节在南宁听周易玄讲国学

 

去年年底,来自五湖四海的上千名清华大学EMBA班同学齐聚南宁,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年会。青年学者周易玄为该年会做了一场题为“国学旨归——天人视野下的终极关怀”的主题演讲,引起广西各界人士广泛关注。

 

出生于1986年的周易玄,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曾被誉为“国学少年”。19岁起撰写《国学旨归》系列丛书,26岁即出版该丛书第一辑,分为《干支哲学》、《老子汇通》、《千古易人》三部,共两百万字,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据悉,该丛书全套共有三辑,计五百余万字,将陆续出版面世。周易玄现任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所所长。

 

5月4日,由广西从容集团与中厚教育机构联合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高端论坛”在南宁召开。主办方专门邀请周易玄为此次论坛活动的主讲嘉宾。

 

听众大多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同时也不乏广西本地的各界精英人士。

 

周易玄在讲座中提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吴文贾先生与周易玄老师谈读《易经》的体会

周易玄老师与听众合影

 

中国文化是培养人的文化

 

周易玄谈到,中国文化是培养人的文化,中国文化历来都重视内圣的修养。内圣其实就是关于心性的教育、关于美德的教育。达到内圣修养的高度之后,就能达到与社会的高度和谐。说到小处,是成就个人这一个体;说到大处,就是对集体与国家的贡献。个人、集体、国家这三者,都能因为内圣修养而达到高度和谐。内圣是升华境界、促进修为、开阔心胸、启迪智慧。中国文化是知行合一的文化,所谓知,就是升华境界;所谓行,就是践行理论。知行合一,就是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完善理论。换言之,就是用智慧来指导修为,又用修为来圆满智慧,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根本追求。实践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把人培养为有道德情操、有远大理想、有责任与担当的人。

 

没有道德情操与远大理想,没有责任与担当,这样的人在古代叫做“小人”。所谓小人,就是格局狭小的人。而中国文化就是要把“小人”培养成“大人”的文化。

 

周易玄进一步解释“大”字,“从大字的外形上,是一个人,加一横。人是顶天立地的形象,中间一横,就是担子。敢于把担子挑在肩上,有担当的人,才能为‘大’!”

 

周易玄引用《易经》的文字说,“大人”源于《易大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与天地合其德”,是说人的道德情操与人格素养要像天一样高远,超迈绝伦,不随波逐流;像大地一样沉稳厚实,能够有承载之力与包容之心。

 

“与日月合其明”,是说人的内心修养,光明磊落,如太阳一般的热情,充满朝气;又如月亮一般的温情,让人感到亲切。做到这一点,在人的气象上,就是孔子讲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俨然”就是日的形象,“温”就是月的状态。

 

“与四时合其序”,就是说人的修为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根据自然规律来调节人体节律,是修养身心的重要条件。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

 

周易玄把中国文化比喻成一株枝繁叶茂、根深蒂固的参天大树,种子是《易经》。他说,《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如果说唯一能代表西方文化的经典是《圣经》,那么,唯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经典就是《易经》。而《圣经》是信仰之学,《易经》则是智慧之学。从《易经》开始生根发芽,树干就是儒释道,儒释道三家,从三个方面来成就一个人,儒家让人有责任有担当,让我们提得起;道家让人超脱超然,让我们放得下;佛家让人破除执着,不被假象所迷惑,让我们看得开。树皮就是中医,保护这株树木不受伤害,生命得以延续,犹如中医几千年来救死扶伤的精神。树枝是诸子百家思想。花丫果叶就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易经》是揭示天道的,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们去研究天道变化的运行规律,从而更好地调节与指导自身的状态与生活,所以从“天文”进而发生了人文的关怀,于是,人就要遵循天道,甚至要向天学习。人能向天学习,就是把自我放大为天一般大的格局。这就是司马迁所言的“究天人之际”,成天人之人。

 

向天学习,又叫做法象天地。《黄帝内经》里叫做“法于阴阳,合于数术”;老子叫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师法自然,就是向天地自然之道学习。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具备着“法”与“道”的追求:

 

譬如,练字叫书法,舞剑叫剑法,弹琴有指法,用兵有兵法,这些是法天地自然之势;

 

又如,下棋有棋道,燃香有香道,喝茶有茶道,插花有花道,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一切的行为来悟道、修道、证道。

 

这就是孔子所讲过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就是立志要求道。道是中国文化中的永恒追求与最高行为准则。它让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要有最远大的抱负与追求。任何远大的抱负与追求,都不如求道,因为道是最为究竟彻底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这些都是艺,游于艺,就是通过对艺术的熏陶来达到对道的参悟,重点在一个“游”字上,说明不是以它为终极目标来追求,只是一种求道的手段。

 

立志与发愿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奥妙,儒家叫做立志,佛家叫做发愿。让人立远大的志向,就不会被无聊的事情所牵绊,不会虚耗光阴,就能朝着这个远大的目标,步步前进。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取法乎上,而得乎其中;取法乎中,而得乎其下。”这就是中国文化,要打开人的格局,让人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人”,成为大格局的人!

 

俗一点说,什么是大格局的人呢?就是心胸大的人,叫做大人;心胸小的人,叫做小人。

 

小人在古代并非骂人的话,只是相对中性意义的一种形容。每一个大人都是从小人成长起来的。当小人成长为大人以后,回头看从前就会生出怜悯之心。当看到别人还是跟自己从前很像的时候,就想去帮助他成长为同自己一样的人。这就是佛家讲的慈悲之心,儒家讲的仁者之心,这也正是传统文化中己达而达人的理念。

 

自己达到这样的境界与高度了,要让别人也达到这样的境界与高度。这个“达”字,不仅仅是世俗意义上物质层面的发达。

 

所以,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视人文的教育。人文的教育,就离不开每一个人,最终落实在一个“我”字上。

 

自我、本我、超我

 

物质的发达,刺激着欲望的膨胀。被欲望所牵引,从而迷失了自我。如何从迷失中找到自我,这就是初步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文化,就是要让人突破自我,回归本我,成就超我。西方的弗洛伊德讲的自我,就是中国文化里的“我执”,“自是”、“自见”、“自伐”等;而他所讲的超我,就是中国文化里的“忘我”、“无我”。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这句话的意思,周易玄说,就是要做到忘我与无我。忘我就是投入,就是尽忠;饶恕就是宽容,去除了“自是”、“自见”、“自伐”乃至“我执”,就是无我。只有真正做到无我,才能真正做到宽容。

 

所以,周易玄认为,“自我”是小我,“超我”是大我。小我是小格局,大我是大格局。成为一个大我,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实现的个人价值同时也越大。

 

拥有了大我的人,就没有了小我。儒家叫“民胞物与之量”,佛家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个人,只有拥有大我,才能成就大业。而一个人也只有时时刻刻告诫自己要成为一个大我的人,才会成就大我。

 

周易玄很信奉北宋大儒张载的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把这句话称为应该作为中国人的“四为精神”。这“四为”当中,没有一个是为自己。为天地、为生民、为往圣、为万世,其实都是为公。为公,就是成就大我的唯一方法和途径!

 

所以《大学》才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当你为公的时候,就离大道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