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彻电影《龙门客栈》 奠定了中国武侠电影格局

2019-03-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武侠片以渊源千年的侠文化为内功,用武舞合一的东方视觉奇幻为外力,"武打"和"侠义"是武侠片的两大要义.热血江湖,快意恩仇,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武侠片创作绵

武侠片以渊源千年的侠文化为内功,用武舞合一的东方视觉奇幻为外力,“武打”和“侠义”是武侠片的两大要义。热血江湖,快意恩仇,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武侠片创作绵延不绝,已经被世界公认为中国独具特色的电影类型。电影研究学者、影评人魏君子认为,中国武侠电影从整体格局来看,基本分为胡金铨和张彻两脉。“胡金铨之侠,是大历史背景下的家国恩怨,武打注重追求镜头语言的创新;张彻之侠,纠结于个人情仇,武打执着于阳刚、惨烈”。 胡金铨《龙门客栈》奠定了中国武侠电影格局 最早的武侠片其实是武侠“神怪片”,以神怪为主,剑和侠不过是辅助元素。比如1928年张石川导演的《火烧红莲寺》打斗的形式是“口吐白光、指出神剑”。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香港出现“黄飞鸿”系列电影,拳脚功夫取代简陋特技,侠义特征开始彰显。但是武侠片真正成熟是在上世纪60年代,以香港邵氏公司导演胡金铨和张彻为标志。

魏君子认为,胡金铨在1967年拍完《龙门客栈》后,便奠定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格局。在胡金铨的电影里,江湖里充斥着三教九流、勾心斗角、血雨腥风,游侠们则“居庙堂之高俯瞰江湖,处江湖之远心忧庙堂”,是可以为国家锄奸杀敌的侠客。张彻的电影则是另外一种气质,没有宏大历史背景,侧重个人恩怨和个体情感。1967年,张彻拍摄了《独臂刀》,获得了“百万导演”的卖座名号。张彻多以男人之间的角力为主题,武打动作火爆激烈,叙事豪放,风格张扬。

除了对武侠片风格和基调的影响,在电影研究学者、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陈墨看来,胡金铨、张彻对武侠片的贡献,关键是发现了“动作片”的真谛,以动作为构想和拍摄的核心,电影叙事也寻找或创造符合动作节律的节奏。武术动作变成了武侠片最基本、最重要的电影语言,这种变化促成了武侠片的成熟与发展。 徐克找到了科技与影像结合的武侠新方向 上世纪70年代,武侠片从古代转到了现代时空,拳脚功夫片成为市场新宠。这个时期,李小龙横空出世。虽然只有《精武门》《死亡游戏》等5部作品,但他以自成一家的武功打斗,成就了功夫片的鼎盛。此时的功夫片延续的仍是武侠片的脉络,是武侠片的一个分支。功夫片多承袭张彻一脉。张彻所强调的个人对群体的挑战是功夫片重要看点,而他所侧重表达的个人恩怨也是很多功夫片的出发点。 在“后李小龙时代”,武侠片出现几个分支,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洪金宝、袁和平等人的功夫喜剧和徐克的巴陵潮武侠片。袁和平导演的《醉拳》促成了功夫喜剧的盛行及功夫巨星成龙的诞生。徐克则开辟了武侠片的另一个影像时代,他的电影风格是对胡金铨一脉的承袭,故事架构、人物刻画或叙事节奏都可见胡金铨的痕迹。他从1979年的《蝶变》开始,在武侠片中求新求变,《蝶变》的“科技武侠”未能畅通,便转入《蜀山》的“魔幻武侠”,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找到以科技手段与影像技艺结合的武侠新方向,《新龙门客栈》《东方不败》《笑傲江湖》等影片,将中国武侠片推至繁华鼎盛的局面。 在徐克的示范下,上世纪90年代,不少电影人闻风而动,市场也因之迅速饱和,开始走向衰落。在陈墨看来,这时期的很多作品经不起时间考验,随着技术手段的穷尽,光芒很快就会熄灭,“等不到世纪的尽头,武侠电影就率先走到了世纪辉煌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