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根旺唢呐百鸟朝凤 泉州版《百鸟朝凤》:乡村唢呐王50年的坚守
在家门口这棵树下,谢胜全吹起心爱的唢呐,浑身来劲,格外陶醉。
“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拼命把唢呐传承下去。”最近一部讲述唢呐匠人对唢呐绝活坚守的电影——《百鸟朝凤》,让不少观众感动落泪。在安溪县城厢镇南坪村,也有一名对唢呐默默坚守的老人。一杆唢呐,陪伴他吹遍泉州各个村庄角落,也陪着他度过了50年的岁月。
老人名叫谢胜全,今年63岁。出生在唢呐世家的他,从小就看父亲、伯父、叔叔应邀为村里各种红白喜事演奏唢呐。谢胜全13岁的时候,第一次拿起父亲传给他的唢呐,再也没有离开这一行当。
学习唢呐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门气力活。按照谢胜全的说法,遵循古法练习,拜师完正式学唢呐之前,师傅会让弟子找来秸秆和盛着清水的碗,用秸秆往水里吹泡泡,水中的泡泡不能间断。因为唢呐的音比较长,需要练习肺活量,如果一口气吹不下来,中途要换气,音就断了。而这样的练习每天要花好几个小时。“只有力气足了,吹出的唢呐声才嘹亮、高亢。”这种古法与电影《百鸟朝凤》中焦三爷训练弟子用芦苇秆从河里吸水的方法如出一辙。
换气技巧和力气充足都是学唢呐的“天分”,对从小耳濡目染的谢胜全来说,几乎没怎么通过古法训练,就可以一口气吹响唢呐。16岁时,谢胜全开始跟父亲到村里各种红白喜事等场合吹唢呐。
这样的乐谱,如今的年轻人基本上无人能看懂。
谢胜全家中仍保存一本厚厚的古曲谱。练习唢呐时,父亲和三叔经常教诲他,曲要刻在脑子里。谢胜全爱钻研,曲谱里的美妙音符深深地吸引他,也让年轻时候的他几乎“唢呐离口不离手”。为了不影响村民休息,年轻的谢胜全经常跑到两公里外的一座古厝,反复练习。
吹了50年的唢呐,谢胜全成了远近闻名的“唢呐王”。他的唢呐吹遍了泉州各个乡村角落,甚至东南亚侨胞也邀请他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地演奏。如今63岁的他谈起唢呐,依然眉飞色舞,高兴时接连吹一个小时,不在话下。
谢胜全有一儿一女,儿子在福州上大学。儿子小时候也跟谢胜全学吹唢呐,长大上学后,唢呐对他失去吸引力。“要学好唢呐基本功,演奏好,至少要五年功夫,投入多,回报少。”谢胜全说,他理解儿子不愿学唢呐的原因。
号称“唢呐村”的南坪村,目前只剩下四五位60岁上下的唢呐匠,已经没有年轻人学习唢呐。与许多地方的传统乐器一样,南坪村唢呐也面临失传的尴尬局面。谢胜全心想,如果有人学,有个唢呐班,他很愿意将自己的唢呐技艺传给年轻人。
每逢农村红白喜事,还是常有人请老谢去吹唢呐。
哨片是唢呐的重要发声部件
除了唢呐下面的喇叭筒,其他部件都是老谢自己手工制造。
和电影《百鸟朝凤》里的“游家班”一样,南坪村的唢呐也面临失传的局面,谢胜全愿意免费传授技艺,希望有人来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