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新京报 林建华校长主讲“兴大科学报告”第500期: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再思考
林建华校长主讲“兴大科学报告”第500期: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再思考
新闻纵横
新闻纵横
2016年9月30日下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楼A区报告厅座无虚席,校长林建华作为特邀嘉宾主讲“兴大科学报告”第500期——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再思考。北京大学校友、北京市兴大科学系统公司董事长杨旭清教授,以及来自全校各院系的师生代表近400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吴凯教授主持。
活动现场
吴凯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兴大科学报告”的缘起以及自1995年正式启动以来的历程。他表示,“兴大科学报告”的首期就是由时任化学学院副教授的林建华主讲的,题目是“无机固体化合物与材料的软化合成”,如今第500期再次邀请到林建华,具有特殊意义。他还对坚持不懈主持讲座20年的严纯华院士表示感谢,希望“兴大科学报告”越办越好,为学生开拓学术眼界及学术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
林建华认为,研究生教育是研究型大学非常重要和核心的部分,它真正代表了学校的学术水准,也体现了教师、学生培养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水平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北大综合改革的一个方面,学校要对这一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并找到解决它的关键。
林建华主讲“兴大科学报告”第500期
他表示,北大要成为一所伟大的大学,就要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产生推动国家和人类进步的新思想、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林建华根据现代大学的逻辑,结合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过去30年的发展和变化,阐述了北大在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人事制度、学术体系、管理架构和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的核心,即协调各方的利益诉求,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在观念、认识和氛围上进行机制梳理,从整体上推动学校发展。
他强调,大学犹如“生态”系统,不仅要履行培养人才、创造新知的核心使命,还要完成服务社会、弘扬文化的外延任务,学校的核心资源应该支持核心使命,外延任务则要通过聚集广泛的社会资源来实现。
林建华回顾了研究生教育从13世纪初巴黎大学萌芽,到19世纪初柏林大学诞生,再到19世纪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现代意义上的发展,比较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人数,梳理了北大从191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脉络。
他表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培养能力要从教师的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课题方向和合理的资助体系三个方面入手,而根据目前学校面临的学生数量、师生责任等问题,学校把资助体系改革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再根据教学需要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情况,从助教、助研、奖学金的配置等方面不断完善和优化资助体系,争取更多资源,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学校也将采取更加灵活的教育管理制度,例如,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鼓励他们潜心研究重大课题,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研究生的创造潜力,允许学生保留学籍短时间工作或出国留学。
他说:“未来北大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更高质量的研究生,成功的研究生培养应该有更多的学生在学术界有更大的影响力。”
随后,林建华回答了来自教师和学生关于深圳研究生院、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课程体系、研究生学制、科研经费、校园生活等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
讲座结束后,杨旭清教授作为资助方回顾了1995年在化学学院及化学所诸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设立“兴大科学报告”的经过,对于这一报告能够坚持20多年颇为感慨。他表示将继续资助“兴大科学报告”,并再次捐赠50万元人民币。他还向林建华赠送了双环铂水晶盘。(文/张疆)
杨旭清回顾设立“兴大科学报告”的经过
背景资料: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兴大科学报告”系列讲座由校友杨旭清教授及北京市兴大科学系统公司赞助支持,自1995年开始设立,迄今已历经21年,共邀请国内外专家开设了500期讲座。报告涉及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医学、学术道德和科学方法等诸多领域和方面,对研究生掌握和了解当今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前沿动态大有裨益,已成为学院研究生必修的前沿学术报告课程。
2013年,化学学院决定将“兴大科学报告”升级为高端学术报告系列,成立了专门的学术交流遴选委员会,邀请活跃在化学及相关领域的国际顶级或著名学者前来开展学术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大大提升了“兴大科学报告”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