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人物介绍 【张廷玉后人】

2017-08-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雍正年间的大学士,兼任军机大臣,权位之重,一时无人出其右. 张廷玉身居高位达数十年之久,兢兢业业,思维严谨.头脑清晰.文思快捷,是一个极其优秀的高级秘书.每当草拟圣旨时,当朝皇上坐在龙椅上口述旨意,张廷玉在一旁提笔记录,话到笔到.皇上话音刚落,张廷玉就能呈上刚才皇上所传达的御旨全文.而且遣词准确,条款清楚.意完神足,皇上可以不加一个字的改动,直接将御旨下发给军机处.因此,张廷玉深得三代皇上的宠信, 尤其是立志改革,勤勉政事的雍正,简直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雍正年间的大学士,兼任军机大臣,权位之重,一时无人出其右。
张廷玉身居高位达数十年之久,兢兢业业,思维严谨、头脑清晰、文思快捷,是一个极其优秀的高级秘书。

每当草拟圣旨时,当朝皇上坐在龙椅上口述旨意,张廷玉在一旁提笔记录,话到笔到。皇上话音刚落,张廷玉就能呈上刚才皇上所传达的御旨全文。而且遣词准确,条款清楚、意完神足,皇上可以不加一个字的改动,直接将御旨下发给军机处。

因此,张廷玉深得三代皇上的宠信, 尤其是立志改革,勤勉政事的雍正,简直一刻也离不开他。

张廷玉身为御前重臣,兼管户部、吏部、翰林院,又担任国史馆和其他好几个修书馆的总裁官,职务繁多,工作忙碌,却又是皇上离不开的笔杆子,整天忙得脚不沾地。

据他自己说,雍正经常召见他,一天召见二、三次,习以为常。尤其是西北用兵以后,遵奉密谕,筹画经理,羽书四出,刻不容缓。

有时从皇上接见的内廷出来,来到朝房办公,而下属官吏们请求指示的常达几十上百人。为节省时间,他经常坐在轿中批览文书,处决事务。傍晚回到家中,仍然 燃双烛以完本日未竟之事,并办次日应办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寝,或从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亲自改正,于黎明时付书记缮录以进。


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由张廷玉负责制定军机处的规章,可见张廷玉在雍正朝备受重用。据说有一次张廷玉生病,数日不得料理政事,雍正得知后十分焦急,对近侍说:朕连日臂痛,汝等知之乎?大学士 张廷玉患病,非朕臂痛而何?八年(1730),赏银20000两,张廷玉辞谢,雍正讲: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

不许他推辞。当雍正身体不舒服时,凡有密旨,悉交张廷玉承领,事后雍正说:彼时在朝臣中只此一人。还赐给张廷玉春联一副:天恩春灏荡,文治日光华。后来张家年年用这副春联作门联。

张廷玉任职年久,长期处机要之地,却始终保持清、忠、和、厚的品质,雍正性猜忌,但独独相信张廷玉,可见对张廷玉人品信任之深。

在雍正年间,他虽然最承宠眷,但持身严谨,凡是别人馈送之礼,价值超过百金则严词拒绝。康雍乾三帝曾先后赐给张廷玉白银近万两,他却大多数将此银两或用于激励士子发奋学习,或将其寄回家乡购置公田以资助乡里的穷困者和灾民。

康熙三十七年,桐城发生水灾,张廷玉在其父张英的支持下在家乡设立粥场赈济灾民。雍正十三年正月至乾隆二年六月间,张廷玉用雍正所赐白银近五千两在桐城东门外建石桥一座,大大方便了过往的商旅行人,从而得到乡人的称赞,此桥亦被人称为良弼桥。

乾隆五年二月,张廷玉闻知家乡桐城一带歉收,米价暴涨,便寄信回家,令家人捐谷一千石以救济贫民。

而张廷玉的平日生活检朴,无声色之嗜,一生遵循其父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的教诲,每日处理完公事归家后便手持典籍,青灯古卷,独处一室细心阅读。
伴君如同伴虎,张廷玉长期在皇帝身边服务,担负的又是机要文字工作,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因而处处小心谨慎,从来不多说一句话,。

他对黄山谷说的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极其倾倒,表示终身诵之。少说多做,既是他的为官之道,亦是他的立身之术。



张廷玉身为宰相,但是从不以权压人,有这样一件事情很耐人寻味,有一天在京城的张廷玉接到老家的来信,信上说,邻居家里正在盖房子,扩建围墙的时候侵占了我们家的二尺地,请张廷玉为家里人出头。

张廷玉立刻回了一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人收到回信,于是惭愧,于是主动将自己家的围墙朝后让了三尺。邻居见了张家的举动,亦感内疚,于是也主动将自己的围墙退了三尺。

于是,各退三尺,就成了安微桐城有名的六尺巷。

有权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忠厚传家久,谦慎继世长。这都是中国传家教子的经世名言,张廷玉不但自已身体力行深明谦虚抑让之道,亦要求子女们以他为榜样,简朴重德,福泽传家。


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亦是个有才华的青年,不倚仗父亲的权势,自己经过乡试、会试之后,进入朝廷的殿试阶段。诸大臣阅卷后,把密封的试卷,呈给雍正帝亲自审阅定夺。

雍正帝审阅试卷时,读到 善则相劝,过则相规,无诈无虞,必诚必信,则同官一体也,内外亦一体也。言辞古朴,颇有理学之风气,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便将此考生定为一甲中的第三名,即探花。

后来雍正帝拆开密封试卷,才知道是大学士张廷玉之子张若霭,便立即派人告知张廷玉,让他高兴。
不料张廷玉立刻求见雍正帝,认为自己身为朝廷大臣,儿子还年轻,登上一甲三名,实为不妥。雍正帝说:朕实出于至公,非因大臣之子,而有意提拔。

张廷玉再三恳辞说:天下人才众多,三年一次大考,个个都盼鼎甲。臣本人现居高位,而臣子又登一甲的第三名,占天下寒士之先,于心实有不安。请列二甲,已为荣幸。
跪到皇帝面前,再次恳求:皇上至公。

但臣家已备受恩荣,求皇上怜臣一片真心,愿让出一甲之荣,给予天下寒士。若君恩祖德,佑护臣子,给我儿留些福份,以为将来上进之资,更为美事。雍正帝见张廷玉陈奏之时,情词恳切之至,不得不勉从其请,把张若霭改为二甲第一名。

不久,在张榜公布的同时,雍正帝还为此事,颁旨表彰张廷玉代子谦让的美德,让天下读书人共知之。

张若霭无端端地丢掉了到手的探花,却并不怨恨,反而十分理解父亲的做法,他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不断磨练,在学术上不断长进,后在南书房、军机处任职时,都能尽职尽责,谦虚自处,颇有其父遗风。



家庭成员
元配姚氏,麻溪姚文然第六女,是张廷玉外公姚孙森的族孙女。


妾氏依次有:金陵吴氏、常熟李氏、桐城蔡氏、顺天施氏、桐城吴氏。
有子8人,分别是:
长子张若霱(1708-1710),天花夭折;
次子张若霭(1711-1746),雍正11年进士;
三子张若叇(dài)(1715-1716);早夭;
四子张若云(1719—?);
五子张若澄(1722-?),乾隆二十三年进士;
六子张若淑(1727-?),1759年正一品荫生;
七子张若渟(1726-1802),贡生出生;
八子张若浍(1733-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