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颐群仙祝寿图 从《群仙祝寿图》看任伯年作品的装饰性
--------------------------Page1------------------------------绪论第一节课题缘起绘画的本质是绘画,绘画性是客观存在的。艺术家怎样以他自己独有的眼光、情感、技艺去感受和表现这个世界,表达自己,有各自的手段和才能。
在深谙传统又富有新意的任伯年的绘画作品里,他的绘画性较为强烈地体现在装饰性上。这既是他的个人特点,也可能是中国画传统里所共有的、古老天然的一种表现方式。
任伯年传世作品很多,他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人物画和花鸟画的创作上,山水画则相对较少。任伯年是个全才,举凡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虫鱼涉笔成趣,几乎无所不能,每个方面诸如造型、色彩、构图等等成就都极高,这背后有什么秘密,值得玩味、解读。
在一个平面上处理好各种元素的均衡对比、开合争让,是体现构思的重要前提。面对同一题材怎样从最适合的角度去表现不同的侧面,是在构思之初,就应该从构图上以及顺带而出的造型风格与表现手法上去多加思考的。
任伯年的绘画,特别是释道神仙一路非写生人物的创作,在构图、色彩、线条的组织与表现上,突出体现了装饰性。在构图上,他在二维平面上打破时空限制,任意组合,构图装饰元素丰富多样,使得复杂的画面和谐统一。
在塑造人物、花鸟或其他物象上,无论是运用勾勒,还是没骨,各种手法都有着与生活真实既相联系、又独出机杼的表现。他的线条组织,有强烈的装饰性;线条的运用,有书写的意味在。
而在色彩运用上,也是拥有独到技术的大师,举重若轻,色墨交融,取得了极为悦目的效果。此外,需要强调的是,任伯年的绘画作品,在手法上无论是工致的还是率意的,都能见出深厚功力。他在人物造型、线条组织、设色配景上体现出来的全面素养,使他真正进入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群仙祝寿图》为任伯年早期杰作,这幅由十二幅条屏连成大幅的通景屏,是他存世仅见的大型作品。作品描绘的是民间传说中的神仙,因其主题内容涉及到人物、山水、花鸟甚至于任伯年作品中比较少见的建筑楼台的界画,为我们研究任伯年绘画的艺术成就和绘画技巧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万方数据--------------------------Page2------------------------------第二节与本课相关的研究成果在中国艺术史研究中,关于任伯年的研究,因为年代较近,画家的作品存世量较大,资料充分,海内外有大量研究成果。
从生平事迹、绘画风格、艺术品格、历史地位乃至题材分科等方面入手专门研究的都较多,如《朵云》第五十五期的任伯年研究专辑,浙江省中国画人物研究会的《任伯年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任伯谱》,天津人民出版社的《任伯年研究》等等。
许多专家学者都曾涉及任伯年研究。史料方面,从杨逸撰写的《海上墨林》,张明珂《寒松阁谈艺琐录》等著述,到近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任伯谱》,可见,任伯年的生平与艺术活动,资料已经很丰富翔实。
但也有新的史料不断地补充,比如沈之瑜的《有关任伯年的新史料》等等。许多画家从绘画专业的角度对任伯年进行了解读,比如徐悲鸿的《任伯年评传》、程十发的《任伯年读画会》、陈半丁的《任伯年和他的画》、戴敦邦的《君艺称极谁能继起》等,在绘画风格和艺术品格上对任伯年的艺术进行了探索研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各自的评价。
许多史论专家对任伯年的艺术也有梳理和评定,如陈传席的《“四任”及其艺术》、范景中的《任伯年研究有感》等,对于他的艺术品格和历史地位给予了高度肯定的评价,甚至将任伯年对于当今绘画艺术有何启示也做了一定的探讨。
但是,具体而微地从一张画出发,对具体到构图和造型等等这些点上,进行对画家最具个人气质的绘画性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第三节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本文从《群仙祝寿图》入手,从风格渊源、画面构图、人物塑造、线条的组织及表现、配景设色等表现手法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直接的、具体的分析。以此探讨任伯年对于空间的超凡感知和处理能力,美感和诗意如何通过他奇特的构图和高超的笔墨抒发出来。
此为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在于:在其中找出画家艺术创作的个人特征,探寻构图方式等画家表达自我的有效途径。从常识出发,从实践出发,通过对技术手法的分析,进而探寻画家的艺术特点。
此种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避免为研究而研究、空对空的尴尬。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分析画家的艺术思想与成就,进行多层次的比较研究,以求研究结论更符合事实,避免偏颇。
2万方数据--------------------------Page3------------------------------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一幅画出发,从一个或几个点进行研究,举一反三,从而对任伯年的绘画艺术风格有一个大的把握,寻找出其个性,乃至与中国画相同、相通的共性,是本文的企图与创新所在。
创新点,首先是通过一幅具体的、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进行个案分析,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