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为什么是错的?

2017-10-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林彪"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为什么是错的?网上有人说:"从小背过林彪的许多语录,如果不因人废言,他说过的一些话今天仍可为我所用:"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工夫."2007年,在网上甚至还有人说:"林彪在宣传毛泽东思想.确立毛泽东思想在我国统帅地位方面的贡献是无人能比的." 主张对林彪平反.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十年文化大革命在思想方面的后遗症,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根治.尤其是林彪学毛著的三十字方针,其统治全国人民

林彪“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为什么是错的?

网上有人说:“从小背过林彪的许多语录,如果不因人废言,他说过的一些话今天仍可为我所用:“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工夫。”2007年,在网上甚至还有人说:“林彪在宣传毛泽东思想、确立毛泽东思想在我国统帅地位方面的贡献是无人能比的。

” 主张对林彪平反。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十年文化大革命在思想方面的后遗症,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根治。尤其是林彪学毛著的三十字方针,其统治全国人民思想的时间之长,流毒之广,至今未予以扫除。

这严重阻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普及,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元化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长盛不衰而言,这是一个严重的阻碍。现在,已到了该给予彻底扫除的时候了。

1961年1月,林彪提出学毛著“要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后来,这被称为学毛著的三十字方针。

林彪的这个“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为什么是错的呢?

一、林彪在理论上有五个自相矛盾。

1、三十字方针内部(“立竿见影”与“学用结合”)自相矛盾。

什么是“立竿见影”?成语:就是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比喻立刻见效。什么是“学用结合”?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但正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批评的:“他们天天讲“联系”,实际上却是讲“隔离”,因为他们并不去联系。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有些同志却在那里“无的放矢”,乱放一通,这样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坏。” 三十字方针迷惑人的地方就在于“要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在‘用’字上狠下功夫”。从表面看是带着靶去射箭,好像是“有的放矢”。

但实际上仍然是乱放一通。而且是乱七八糟地把箭插到靶心上骗人,根本没练射箭。因为关键在“放箭要对准靶”“射箭要射中靶”。对于这其中的奥妙,让我们听听纪昌学箭时,神箭手师傅飞卫对纪昌说的话:“你是真的要跟我学射箭吗?要知道不下苦工夫是学不到真本领的。

” “你要先学会不眨眼,做到了不眨眼后才可以谈得上学射箭。” 纪昌先花了三年学会不眨眼。飞卫听完纪昌的汇报后却对纪昌说:“还没有学到家哩。

要学好射箭,你还必须练好眼力才行,要练到看小的东西像看到大的一样,看隐约模糊的东西像明显的东西一样。” 纪昌又花了三年,学会了 看那个系在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大得仿佛像车轮一样大小了。飞卫听了很为纪昌高兴,走过去向纪昌表示祝贺说:“你成功了。

对射箭的奥妙,你已经掌握了啊!” 所以,“学用结合”是根本无法“立竿见影”的。林彪的“学用结合”与“立竿见影”,完全自相矛盾。证明林彪对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射箭的奥妙,要么根本没有掌握,要么别有用心。

2、“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与他同时提出的“搞好思想革命化”的学习目的自相矛盾。林彪说:“‘老三篇’,不但战士要学,干部也要学。‘老三篇’,最容易读,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要把‘老三篇’作为座右铭来学,哪一级都要学,学了就要用,搞好思想革命化。

” 这里很显然,“搞好思想革命化”是学习目的。但是,真正的“搞好思想革命化”当然只能是“世界观的根本转变”。要全国(当时有8亿人)人民“搞好思想革命化”能“立竿见影”吗?

3、“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与他同时提出的学习毛主席著作老三篇中《愚公移山》的精神之间自相矛盾。愚公一家人要搬开王屋山和太行山能“立竿见影”吗?我们学理论要搬开理论山,正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但是很明显,要学《愚公移山》就不可能“立竿见影”。尤其对于广大初学者更是这样。

4、“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与林彪“五一八”讲话之间自相矛盾。他说:“书我们也读,但我们读不懂,或者不很懂,毛主席读懂了。我看到很多人读书圈圈点点,把书都圈满了,证明他没有读懂,不知什么是中心,什么是主次。辩证法的核心,毛主席在几十年前就懂了,我们没有懂。他不但懂了,而且还会熟练地运用。从懂到用,有很大的距离,懂了未必会用。……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超过我们一万句。”

林彪对自己“读不懂,或者不很懂”的“句句是真理,一句超过我们一万句”的毛主席的话,明明知道“从懂到用,有很大的距离,懂了未必会用。”但却要全国人民“立竿见影”地学。这除了“别有用心”之外,还能作何解释呢?

5、“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与林彪笔记之间自相矛盾。在公开场合,林彪不遗余力地倡导大家“立竿见影”学习毛泽东著作,但是,在私底下,他却说:“为省脑力勿读一号(指毛主席)和斯(大林)。” 他在笔记中写道:“三级表态:说坏——右,不说——中,说好——左。” “勿讲真理而重迎合。”“决议不好也同意——头等意义,不然是书呆子。”

初步小结:《林彪笔记》揭开五大自相矛盾迷底——1959年后,林彪提倡学习毛泽东著作是想“得一人而得天下”。20世纪60年代初,叶群记录林彪的话说:“何谓当代伟大人物?一号利益的代表者(应声虫)。”“主席就是最大的群众,他一个人顶亿万人,所以和他的关系搞好了,就等于对群众搞好了,这是最大的选票。

”“要把大拥大顺作为总诀,要仿恩(格斯)之于马(克思),斯(大林)之于列(宁),蒋(介石)之于孙(中山)。跟着转,乃大窍门之所在。要一步一趋,得一人而得天下。”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然也是检验“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是真理还是谬误的唯一标准。

1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 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是错的。

谁都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书只能一页一页看,学习只能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别说“搞好思想革命化。”“灵魂深处爆发革命”,这种“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的飞跃”必须有量变的积累过程。

就是我们学语文、数学也经过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车、钳、锻、铆工学徒出师一般也要3年。学骑自行车也几乎没有人能“立竿见影”,拿过自行车来就会骑。因为那叫不学而能。相反,我刚刚能独立骑自行车就“立竿见影”骑着去出差,在急转弯时不知减速,摔了个大跟斗。还有人因此“立竿见影”丧命汽车轮下。总之,“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违背了最具普遍性的学习规律和教育规律。

什么才可以“立竿见影”?一般说来,感官能直接感知的可以“立竿见影”。如:一尝便知;一看便知;一闻便知;一听便知;一摸便知;口渴喝茶水“立竿见影”止渴等等。但“搞好思想革命化”、人的思想,感官能直接感知吗?谁都知道“人心隔肚皮”。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凌晨,在得知林立衡向中央告发的消息后,林立果这时才被迫把暗杀毛泽东等罪行向林彪交底,迫使林彪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个事实最有力证明,作为“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的提出者,林彪对自己的老婆和儿子想暗杀毛泽东等,感知了几年,都没有感知到。更别说感知其他人的思想,更别说“立竿见影”了。

2、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证明“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学马列理论联系实际的时间规律。

1917年公历11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这是有一大群先进知识分子集体学习马列理论联系实际,客观表现出的时间规律:

2年领会精神实质。4后年产生中国共产党组织。18年后正确的学习马列理论联系实际才占主导地位。32年后新中国成立。这证明“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是错误的。相反,学习马列、毛著,理论联系实际真正需要的是纪昌学箭的方法、《愚公移山》的精神。

3、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凌晨,林彪被自己的老婆和儿子逼迫,仓惶出逃,叛党叛国,最后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的事实证明,他的“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是错误的。林彪从1961年1月公开提出“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到1971年9.13,经过了十多年。他们自己都没有“搞好思想革命化”。十多年都不见效还能叫立刻见效吗?这充分证明他的“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在实际中行不通,是错误的。

4、文化大革命十年,全国打语录仗的实践证明“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是错误的。在文革十年动乱期间,毛泽东思想被肢解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到处是句句照办,到处是打语录仗,唯心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而整个国民经济则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

总之 “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对于学马列、毛著,好比把三聚氰胺加进奶粉,使人们好长一段时间谈奶色变。文化大革命十年,全国打语录仗。好比把马列、毛著的理论大树全部锯成小木块互相乱扔,能造出马列、毛著的森林吗?。

5、我的亲身体会证明“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是错误的。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我也参加了学毛著小组,而且还被评为过学毛著积极分子。但除了会背几十条毛主席语录,对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一条都没有掌握,更不会用。直到我参加了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以后,才使我从根本上聪明起来。

但也不是“立竿见影”。而是经过了十多年的坚持继续学习,经过长期量变积累逐步实现的。我的亲身体会证明,用“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学马列、毛著,完全是南辕北辙。

真正好的、与“立竿见影”相反的学习方法、经验,当数李瑞环在他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总结的:““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简单化是不对的。"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我的一个"罪名",就是"反对立竿见影"。

本来,从物质到精神是个飞跃,从精神到物质也是个飞跃,所谓飞跃就是质变,而质变必须有一个渐变的过程,"立竿见影"的提法则否认了这个渐变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具备一些条件,我体会,起码有"一个前提.

三个条件"。一个前提是,必须站在人民大众的、全局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个人的、局部的立场上,也就是过去我们常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的要求。三个条件是:( 1  )必须熟知理论。这既是结合的一方,又是加工的工具。

(2  )必须深人了解实际情况。只有把情况、材料搞全了、弄准了,才有条件谈结合。(   3  )必须有加工的本领。把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第一个飞跃的问题,也有第二个飞跃的问题;既有对客观实际情况不断地概括、抽象的过程,也有使理论回到实践、不断具体化的过程。

这也就是毛主席讲的,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将丰富的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的过程。强调结合,并不是说可以忽视读书,不读书是没法结合的。相反,由于结合还会发现自己有读书不熟、不准、不够的地方,从而促进自己反复查读。”

(摘自1990年8月16曰在同黑龙江省级职工群众学哲学经验交流会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理论联系实际,有一个由浅入深、循环往复的过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严密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完整、准确地掌握它,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做到;另一方面,客观事物本身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丰富地占有、精确地选择材料,系统地了解周围的环境、历史和现状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

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释历史、研究现状、指导工作,更需要花大气力。因此,开始的时候不会联系实际, 或者联系得不够紧密,这是正常的现象,对此别人不要挑剔,自己也不要泄气。只要有决心,有毅力,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会有成绩,坚持就是胜利。”

(摘自1989年10月13日同出席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干部哲学教育研讨会全体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这才是真正的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为当好国家主人、过好幸福生活,学马列、毛著应当首选的方法。谁用谁知道。

三、两点启示。

1、 “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思想理论根源。

“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本身是错误的。但错误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林彪的头脑里固有的,而同样是由其社会存在决定的。

1936年,林彪在担任红军大学校长的同时,还在红军大学一科学习,完整地聆听了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讲授,获益良多。以后,他就将毛泽东军事著作的单行本随身携带。据大决战前后林彪的秘书谭云鹤回忆:林彪有一个小箱子,里面装着毛泽东军事著作的单行本,上面勾勾画画,圈圈点点,写满了批注,说明他对这些著作已经反复精读过。

十年之后的1946年,为了帮助南满军区的领导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1946年11月9日,林彪致电萧华、江华、程世才、罗舜初,要求他们认真学习毛泽东的战略学(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他写道:“你们虽在战争中很忙,但仍须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弄清战略思想,必须研究毛主席战略学第五章。

应将该章作为我军的战略训令。在该章内当着重研究战略退却、反攻开始(这一节中尤当着重研究三条结论)、论集中兵力问题、论运动战。对这四节应反复研究,切勿当做普通文章看过去了,而应当当做胜利的诀窍来看,作战指令来看。

决不可看一两遍就放过去了,应当常常拿起来看。只有这样,才能用这种思想来影响你们的实际行动,则能使南满今后的作战与局势,得到新的发展。”对于林彪的部属而言,“应将该章作为我军的战略训令”。“应当当做胜利的诀窍来看,作战指令来看”。

这里确实有“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从毛著中找现成答案的味道。但对于林彪则已学了10年,还能叫“立竿见影”吗?实际上,对于林彪的部属而言,后来也经过了八个月,经过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才由防御转入进攻。

说“立竿见影”也不准确。但不管怎么说,至少这段经历给林彪留下“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从毛著中找现成答案的印象还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如前所述,“1959年后,林彪提倡学习毛泽东著作是想“得一人而得天下”。在1959年9月,林彪在全军高级干部会议上提出了学毛著是学马列的捷径的观点。他说:“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怎样学呢?我向同志们提议,主要是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

这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捷径。学习毛主席著作,这是捷径。这并不是捧场,不是吹毛主席的。这是告诉你们一个学习的简便的窍门。” 在1960年9月14日至10月24日举行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提出,毛泽东思想“今天在世界上是站在最高峰,站在新思想的顶峰” 给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升了温。之后1961年1月提出学毛著三十字方针也就顺理成章。

2、第二点启示—— “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第二个社会历史根源及思想理论根源。——林彪是没学好哲学的反面典型。

有什么证据证明林彪没学好哲学?

一是林彪没有学好辩证法的精髓。1967年6月16日,林彪在写给中央的一封信中提出“树立毛主席的绝对威信”。8月9日,他在同曾思玉、刘丰的谈话中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绝对权威”。 但是,这一提法引起了毛泽东的反感。

1967年12月17日,毛泽东在对湖南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的报告的批示中批评了这一提法。他说:“绝对权威的提法不妥。从来没有单独的绝对权威,凡权威都是相对的,凡绝对的东西都只存在于相对的东西之中,犹如绝对真理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绝对真理只存在于各个相对真理之中一样。

”“大树特树的说法也不妥。权威或威信只能从斗争实践中自然地建立,不能由人工去建立,这样建立的威信必然会垮下来。”1968年3月22日,毛泽东让林彪在宣布撤销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职务的“三二四”大会上讲一讲这个相对和绝对。

1970年,毛泽东在南巡时便说:“什么‘大树特树’,名曰树我,不知树谁人,说穿了是树他自己。”这个“他”就是指林彪。众所周知,“这一共性个性、相对绝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95页)林彪没有学好辩证法的精髓。能说他学好了哲学吗?

二是林的“顶峰”论证明他没学好哲学。1964年5月,林彪指示解放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了《毛主席语录》。林彪强调“毛泽东思想是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顶峰”。这也可证明他没学好哲学。因为哲学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认为:从绝对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林的“顶峰”论本身就不科学。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科学、真理;而科学、真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而不断发现、发展和丰富的。

顶峰的观点,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毛泽东思想就到头了,不再发展了。这是违反科学、违反辩证法的,也是站不住脚的。从相对静止的观点看,需要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各个理论山顶一个一个量海拔、比高低,最后才能下结论。

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物质定义、阶级的定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唯心主义的思想理论根源等,都可以暂时称“顶峰”。毛主席著作中没有超过其水平的。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反对本本主义》等也可以暂时称“顶峰”。但不能笼统地说“毛泽东思想是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顶峰”。这既不符合实际, 也是不科学的。

三是他只提学‘老三篇’证明他没有学好毛泽东哲学著作。‘老三篇’即《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但如果我们不懂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生产力决定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等哲学基本原理,就只能学到前两篇文章的皮毛,世界观不可能根本转变。

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既不可能生根也不可能持久。而学《愚公移山》,如果不懂得量变质变规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等哲学基本原理,我们也只能学到文章的皮毛,世界观也不可能根本转变。

甚至可能干出象黄维造永动机那样的傻事来。因为1959年后的黄维确实想报恩为人民服务,才决心发明永动机,而且也有《愚公移山》的精神:谁劝都不听。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四是林彪从来没有提倡过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证明他自己没有学好毛泽东哲学著作。他大力提倡学习的‘老三篇’中没有一篇是哲学著作。他不可能不知道毛主席在延安大力提倡学习哲学,并亲自组织学哲学小组时间长达几年的事实。

。他也不可能不知道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制高点、根本点。学毛著不学毛泽东哲学好比登山不登顶、占山不占顶。他为什么不提倡学《实践论》《矛盾论》,特别是1965年才最新发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不提倡学专门讲学习方法的《反对本本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呢?从思想理论根源上说是因为他没有学好哲学。

从社会历史根源上说是“1959年后,林彪提倡学习毛泽东著作是想“得一人而得天下”。而他当时的这种主观需要,又是由他没有学好哲学所致。

所以,归根结底,客观地说,林彪在战争年代是毛泽东军事著作的好学生,而不是毛泽东哲学著作的好学生。虽然毛泽东军事著作中也包含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因素,但军事学原理毕竟不是哲学原理。军事家毕竟不等于哲学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只有登上顶,才能一览众山小。但林彪从1936年到1971年都始终没有登上这层楼。所以其世界观并没有根本转变,成了一个军事上的巨人,哲学上的矮子。这是其悲剧结果的思想理论总根源和社会历史总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