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学干禄读后感
读《论语》为政篇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
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篇二:论语心得
为政篇
1、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3、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去犯罪受罚,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4、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que)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19、哀公问曰:何以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鲁哀公问:怎样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评析:孔子主张“礼制”“德制”
礼篇
1、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是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慧,其使民也义
译文:孔子评价子产说:他有君主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寓,其知可及也,其寓不可及也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的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篇三:做克己奉公之人
做克己奉公之人 孔子的为官之道
“克己奉公”一词,出自宋·范晔的《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说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门吏、军中执法官祭尊,“任职中,执法严明,不循私情。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查明真情后,祭遵依法把这个侍从处以死刑。
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是大王提出来的。如今祭遵坚守法令,处死是从,做得很对。
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光武帝刘秀听了觉得有道理。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颖阳侯。祭遵一生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却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
祭尊的生活也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用牛车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 祭尊临死之前做出的决定,基本做到了孔子所倡导的:“礼,与其奢也,宁检;丧,与其易也,宁戚。”
所谓“克己”,就是克制、约束自己,克制自己的私心;“奉公”则是以公事为重。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一般用来比喻一个人对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如果说“克以奉公”作为一个词用在孔子身上似乎有些牵强,但是“克己”“为公”在孔子身上就体现的尤为突出了。
关于“克己”,在《论语·颜渊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关于“为公”,在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孔子参加完鲁国的蜡祭,出来后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
他的学生言偃,也就是《论语》中提及的子游正好在孔子的身边,子游问孔子:“老帅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设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然后孔子又说出了自己对“大道之行”的理解,也是很多人都听过的那段论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虽然有人质疑说孔子所谓的“大道行”与“大同社会”的说法并非出自孔子之言,只不过是西汉儒士不满当时法家得势,借孔子来批判他们的言辞,但是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学习,我们有理由相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一定是“仁字当头”的孔子所称颂的理想社会的一种状态,这也与
当今和谐社会的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实现儒家倡导的“天下大同”,领导者的“为官之道”尤为重要,通过研读《论语》,阅读儒家经典,我们认为,孔子的为官之道主要体现在:
一、谨言慎行
《论语·为政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大致意思是说:又一次,孔子的学生子张向孔子学“求官取禄”的方法,孔子对他说:“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加以保留,不加以发表,谨慎地谈自己自信的部分,这样就能减少错误;多看,加以保留有疑问的地方,慎重地实行自己有自信的部分,这样就能减少懊悔。言语的错误少了,行动的懊悔少了,官职、俸禄就会在这里面了。”通过这一段不难看出,为官取禄,谨言慎行,尤为重要。
《论语·泰伯篇》中也有这样一段: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这里指出:在上位的人即为官之人值得重视的礼仪、礼容有三点:使自己的容貌严肃庄重,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怠慢;使自己的脸色端正,就可以接近诚信;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自己的言辞和语气,就可以避免粗野鄙陋和错误。由此不难看出儒家对为官者言行要求是很严格的。
二、坚持原则
所谓“原则”就是指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准则。一个合格的“领导”,做人做事必须讲求原则。
在《论语·颜渊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说的是孔子回答完颜回“克己复礼为仁”这一问题之后,颜渊曰:“请问其目?”也就是说颜回进一步让孔子回答关于仁德的纲领,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不合礼的事情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事情不要说,不合礼的事情不要做。
所以在孔子看来,所谓的“礼”就是为仁、为官应该坚守的原则,我认为作为当代社会为仁为官的原则应该就是两个字“守法”。因为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实施为手段,法律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
三、内强素质
提到“素质”一词,对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尤其在大谈特谈“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更成为国民挂在嘴边上的一个名词,但让我们真正给素质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相信又不是每个人都能说的非常清楚。在百度百科上,对素质的解释是:素质本来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
哈师大教育系温恒福教授在他的著作《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中将“素质”定义为: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决定其心理和行为的内在品质与结构,也就是决定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和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内在的东西,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外显行为背后的东西。
在“学而优则仕”的孔子看来,为官的人应该通晓五经六艺,五经即《诗》《书》《礼》《乐》《易》,代表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修为。六艺则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古代的技能,我想也应该是为官者应具备的才艺,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才艺,领导者、为官者才能让一个社会或团体维持发展。
作为一个为官当领导的人,我想其基本素质应该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素质、文化知识素质、心理身体素质以及卓越的领导能力。要实现为官者的高素质,有效的途径就是:勤于读书学习、加强实践锻炼、善于总结经验。为官者只有德行兼备,才能获得拥戴,正如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说的那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四、外惠民众
外惠民众说到底就是要“以民为本”。中国儒学的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之际,始于周公,成熟于春秋战国的孔孟,“民贵君轻、民心向背决定政治成败”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理念。他们为提倡民权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并提出了保民、养民、富民、教民为内涵的民生主张。
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这样讲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指出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肃谨慎,认真负责地处理工作,诚实无欺,节约财务开支,爱护部下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期间进行。
在《论语·公冶长篇》中还有一段记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这是孔子对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子产的评价,在孔子看来,为官者子产“行为庄重,事君恭敬,养民以惠,役民有度。”这里的君子之道,其实质是“以民为本”的为官之道、为政之道。